社會主義國傢的物質生產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物質資料的總和。它是一定時期內廣大勞動者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是可供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總資源。

  創造社會總產品的部門 社會總產品是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所創造的。非生產性領域的勞動雖然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勞動,但它不生產產品。在物質生產領域中,工業、農業、建築業是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它們直接創造具有實物形態的產品,成為社會總總產品的主要組成部分。運輸業和商業等流通部門,把產品從生產地轉移到消費地,從生產者轉移給消費者,使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得到實現。它們進行的屬於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內繼續的那部分勞動,也是生產性勞動,會使工農業產品增加價值,也計算在社會總產品中。

  社會總產品的形式與計算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總產品具有兩種形態,即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社會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創造各種產品的使用價值,也就是創造各種實物形態的產品;作為抽象勞動,創造產品的價值,並且通過貨幣形式表現出來。社會總產品按照用途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按照產品的價值構成分為補償生產資料消耗的價值和活勞動創造出的新價值。一定時期創造的新價值,就是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按其用途又分為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下,自覺地安排社會總產品再生產過程中包括積累和消費在內的各種比例關系,是保證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關鍵。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社會總產品是以各生產單位,即企業為主體進行計算的。每個生產單位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乘以銷售價格,再把用貨幣表現的各種產品價值加總起來,就是一個單位的總產值。各物質生產部門、各生產企業生產出來的總產值的總和,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

  社會總產品的增長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增加社會總產品主要靠增加勞動者人數和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提高勞動生產率。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取發展“勞動密集”、“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等類型產業的多種途徑。中國有著豐富的勞動資源,一方面根據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充分發揮勞動資源的優勢,在城鄉廣開就業門路,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積極采用技術革命的新成果,改造老企業,開發新興產業,努力促進技術進步,以保證社會總產品持續地按比例增長。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使勞動者聯合占有生產資料,這表明勞動性質有瞭根本的改變。作為勞動成果的社會總產品,屬於全體勞動者所有,為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服務。國傢可以在自覺依據和運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價值規律和其他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做到在各物質生產部門之間按比例地分配社會勞動,有計劃地組織和調節社會總產品的生產規模,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產業地區分佈,使社會總產品更好地滿足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