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一系列統計指標從數量上反映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經濟效益水準,並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定最分析,研究經濟效益變動規律的統計。一般講,在再生產過程中,經濟效益是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總量指標之比,即物化勞動與活勞動的占用量和消耗量同符合社會需要的勞動生產成果之間的比較,通常以相對數或平均數形式表現。如用產出比投入,說明單位勞動消耗生產出的社會產品,其值越大說明經濟效益越高,是正指標;反之,如用投入比產出,說明生產單位社會產品所消耗的勞動量,其值越小說明經濟效益益越高,是逆指標。

  在中國,宏觀經濟方面的經濟效益指標主要有:

  ①綜合勞動生產率。反映單位活勞動消耗所取得的成果,其算式是:

  ②綜合生產消耗系數。反映一定數量的國民收入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其算式是:

  ③每百元生產性積累提供的國民收入。表明國傢和集體用於擴大再生產上的生產性積累所取得的效益,其算式是:

國傢投資效益指標用下式:

  ④能源利用效率。即每噸標準能源消費量所提供的國民收入,其算式是:

  在微觀經濟中,各部門基層企業有本部門的指標體系。如工業企業有勞動生產率,單位產品原財料、燃料、動力消耗量,資金利稅率及產品銷售率等。在評價企業經濟效益時,可分項評價,也可用逐項打分的辦法,算出一個綜合性的總指標,據以對企業的經濟效益作出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