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馬克思於19世紀70年代寫的重要理論著作。它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在批判F.拉薩爾機會主義中發揮瞭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闡述瞭關於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的原理。

  寫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初德國統一後,形勢發展要求德國工人階級的兩個組織,即全德工人聯合會(拉薩爾派)和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實現聯合。愛森納赫派一些領導人急於與拉薩爾派聯合而放棄瞭革命原則,在18875年2月與拉薩爾派領導人擬定瞭一個浸透拉薩爾機會主義的聯合綱領草案,準備在將於哥達舉行的聯合代表大會上討論通過。馬克思見到這個綱領草案後,於1875年4~5月間寫瞭《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即《哥達綱領批判》的論文,對綱領草案進行瞭全面的分析批判。1891年,這個文獻首次刊登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刊物《新時代》雜志1890~1891年第1卷第18期上,並附有F.恩格斯的序言。

發表在《新時代》雜志上的《哥達綱領批判》

  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及其分配原則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拉薩爾主義的觀點進行深刻批判的同時,從正面闡述瞭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馬克思第一次區分瞭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即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並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個階段已建立瞭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瞭人剝削人的制度。

  馬克思在批判拉薩爾主義關於未來社會裡社會成員應當獲得“不折不扣”勞動所得的觀點時,揭示瞭在共產主義社會裡再生產過程中社會總產品分配的原理,闡明瞭個人消費基金在共產主義社會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分配原則。馬克思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裡必須從社會總產品中扣除用來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和用來作為後備基金和保險基金的部分。在扣除這些部分以後,剩下的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但把這個部分分配給個人之前,還必須扣除一般管理費用,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和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的基金。因此,不是“不折不扣”而是有折有扣。但從一個生產者身上扣除的一切,歸根結柢是用來為這個生產者謀福利的。

  在扣除上述一切後剩下的社會產品構成個人消費基金,並在每一個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馬克思在批評綱領草案所謂“按照平等的權利”分配勞動所得時,對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分配原則作瞭科學闡述。他說:“每一個生產者,在作瞭各項扣除之後,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予社會的一切。”這裡的“平等就在於以同一的尺度──勞動──來計量”。但“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來說是不平等的權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0~11頁)。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雖然消滅瞭人剝削人的現象,但仍承認生產者的不同等的天賦和工作能力,而每一個生產者的傢庭人口也不相同,所以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產品比另一個人多些,即富些。這種弊病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所不可避免的。因為它“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同前,第3卷,第10頁)。

  這種“痕跡”隻有到共產主義社會第二階段,才能消失。“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瞭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隻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同前,第3卷,第12頁)

  對拉薩爾主義其他觀點的批判 馬克思在批判綱領草案所提出的“人民國傢”這個口號時,發揮瞭他的關於國傢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傢隻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同前,第3卷,第21頁)。

  馬克思在對綱領草案進行批判分析中,還指出它把工人階級的同盟軍列入“反動的一幫”是要使工人階級在革命中陷於孤立。馬克思論證瞭拉薩爾用來反對工人聯合和罷工鬥爭的“鐵的工資規律”,是以T.R.馬爾薩斯反動的人口論為依據的。馬克思譴責綱領草案散佈對德國反動政府的幻想,指責綱領草案放棄國際主義而宣揚狹隘的民族主義。

  《哥達綱領批判》是馬克思繼《資本論》之後的一部重要文獻。歷史表明,這部文獻具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書目

 恩格斯:《〈哥達綱領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國傢與革命》第5章,《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