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劇作傢、戲劇活動傢。原名汝昭。1914年4月6 日出生於河北省豐潤縣宋傢口頭村。幼年傢貧,寄養於歸綏(今呼和浩特市)二伯父傢中。14歲入省立第一中學開始參加戲劇活動。1930年夏,考入北平大學法學院。1932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傢聯盟北平分盟,任出版部長、《戲劇新聞》主編。還參加呵莽劇社,組織苞莉芭劇社,演出愛國救亡戲劇,並多次為東北義勇軍募捐義演。1933年春,為躲避國民黨憲兵搜捕,流亡上海,在左翼劇聯領導下,參加理論組活動,並隨新地劇社赴南京演出。同同年因參加進步活動和演出戲劇,曾兩次被捕,後經營救出獄。1935年去太原,參加西北劇社和西北電影公司,並編輯《西北電影》雜志。1936年5月返回上海,加入上海業餘劇人協會。“七七”事變爆發,他參加瞭集體創作3幕話劇《保衛蘆溝橋》,並為導演團成員。“八·一三”上海戰爭爆發,宋之的與馬彥祥、崔嵬、賀綠汀等組織抗日救亡演劇隊第一隊,任副隊長,率隊演出於武漢、鄭州、西安等地,推動瞭中原、西北地區抗日救亡戲劇運動的開展。1938年春赴重慶,參加進步文化運動,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和重慶業餘劇人協會負責人。1939年與王禮錫共同率領作傢戰地訪問團,去西北、中條山區和晉東南抗日前線等地訪問。1941年春,“皖南事變”發生,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宋之的與其他著名作傢、藝術傢飛赴香港,同於伶、金山等組織旅港劇人協會。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占香港,宋之的等長途跋涉,回到重慶,在夏衍領導下,與於伶、金山等共同組織中國藝術劇社,演出進步戲劇。1946年初,宋之的去上海,協助於伶恢復上海劇藝社。同年4月去蘇北解放區,9月被中共華東局宣傳部分配到山東大學文藝系,任教授。1947年11月去哈爾濱,任《生活報》社長,並參加東北文藝協會工作。1948年冬參軍,任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研究室主任、武漢軍管會文藝處副處長。1949年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任解放軍代表團副團長,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文藝處長、《解放軍文藝》主編。1954年當選為中國作傢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傢協會常務理事。1956年4月17日逝世。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瞭《宋之的劇作選》。

  宋之的在話劇、歌劇、京劇、小說、報告文學等方面多有建樹。

  宋之的創作和與人合作的話劇共有20多部,其中他早期創作的歷史劇《武則天》,抗戰時期創作的《霧重慶》、《祖國在召喚》、《春寒》,解放戰爭時期創作的《群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的《保衛和平》都是較有影響的劇目。他與曹禺、老舍、夏衍、於伶等先後合作的《全民總動員》、《國傢至上》和《戲劇春秋》,更是轟動一時。由他改編的越劇《西廂記》(1952),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越劇團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會上演出,獲劇本獎。小說集有《賜兒集》。報告文學有《1936年春在太原》、《長子風景線》、《沿著紅軍戰士的腳印》、《難忘的三年》等。其中報告文學《1936年春在太原》則被譽為中國早期報告文學的典范作品。

  宋之的在話劇方面的代表作,當推《霧重慶》和《保衛和平》。

  《霧重慶》寫於1940年,劇本描寫一群流亡到重慶的青年,由於生活無著,窮途潦倒,有的卜卦算命,有的當交際花,有的開飯館。他們或因不善逢迎,患癆病死去,或走私發財,自甘墮落,或毀譽於政客手中。作者憤怒揭露瞭國民黨大肆宣傳的“陪都”重慶不過是國民黨達官顯貴的花花世界和腐蝕青年心靈、消磨抗日鬥爭意志的罪惡魔窟。這是抗戰以來第一部深刻揭露國民黨統治區罪惡社會的現實主義優秀劇作。1940年末由中國萬歲劇團首演於重慶國泰大戲院。導演應雲衛。主要演員有舒繡文、鳳子、孫堅白、吳茵、江村等。

  《保衛和平》是作者逝世前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劇作。它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瞭後期抗美援朝戰爭。通過志願軍副團長崔愷,在朝鮮人民軍和遊擊隊的配合下,率領部隊穿插敵後,直搗白虎團團部,粉碎敵軍進攻計劃的故事,熱情歌頌瞭中朝兩國人民的戰鬥友誼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國際主義精神。1956年3月,廣州軍區戰士話劇團首演於北京。劉佳導演。主要演員有李長華、丁樹芳、唐克等。獲全國第一屆話劇匯演劇本獎、演出獎。後來出現的京劇《奇襲白虎團》、電影《奇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

  宋之的的創作生涯,同中國民主革命和解放事業息息相關。猛烈抨擊舊社會,憤怒揭露侵略者,為民族解放和保衛社會主義祖國而吶喊,是他創作的主要內容。對社會生活的敏銳觀察和嚴肅的態度,對主題思想的深入開掘和人物形象的細膩描繪,樸實而又犀利的文風,飽滿的激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現實主義的筆觸,構成瞭作者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