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狄德羅

  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傢、戲劇理論傢。1713年10月5日生於朗格爾一刀剪作坊主傢庭,由父母指定獻身教會,先在耶穌會學校受教育,又在巴黎讀書,1732年巴黎大學授予文科學士學位。由於拒絕做神父,傢庭停止接濟。為生計所迫,他他當過傢庭教師,替教士起草佈道稿,給出版商翻譯文稿,同時從事寫作。著於1746年的處女作《哲學思想錄》因批評宗教被巴黎法院焚毀,1749年發表的無神論名著《給有眼人讀的論盲人的書簡》觸犯瞭統治者,被捕入獄。經營救獲釋後,自1751~1772年主持《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親自撰寫上千個條目。他追求真理,知識淵博,是百科全書派領袖人物。1773年應俄國女皇葉卡捷林娜二世邀請赴俄,幻想推行開明政治,次年失望返法。晚景寂寞。卒於1784年7月31日。

  狄德羅在哲學、美學、小說和戲劇創作以及理論方面都有重要建樹。他的戲劇,尤其是他的戲劇理論,在18世紀的法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意味著古典主義的終結,宣告瞭資產階級戲劇觀的誕生。

  狄德羅青年時代便喜愛戲劇。曾經向往成為演員,並在小說《守不住的珠寶》(1748)中評論當時的法國戲劇,對G.E.萊辛名著《漢堡劇評》產生過一定影響。他的《私生子》(1757)和《一傢之長》(1758)均為5幕嚴肅喜劇。《私生子》於1771年、《一傢之長》於1761年首演。狄德羅還有一部劇作《他是好,抑是壞?》,寫於1781年,1831年發表。他的劇作以第三等級的平民為主人公,取代對古典主義悲劇英雄──王公貴族或半人半神式的英雄人物的膜拜,但劇中人往往是抽象道德觀念的化身和作者的代言人,遠比不上他的戲劇理論影響深遠。

《一傢之長》水彩畫

  狄德羅的戲劇理論著作主要有《關於〈私生子〉的三次談話》(1757)和《論戲劇詩》(1758)。他針對古典主義關於悲劇和喜劇的嚴格界限和兩者不能混淆的觀念,明確指出:在悲劇與喜劇之間有一個寬廣的領域,可以創造並發展多種戲劇類別。他把這種類別稱為“嚴肅戲劇”、“嚴肅喜劇”、“傢庭悲劇”。這種介於悲劇與喜劇之間的第三種戲劇類型、亦即後人所謂的正劇。

  狄德羅在闡述這種戲劇類別的實質時,把“自然”與“真實”看得高於一切。他又把戲劇與歷史、哲學相比較,指出戲劇的真實不同於歷史中的真實和哲學中的真實,前者要求與性格相符合。由此出發,他提出瞭現實主義戲劇的基本原則。

  狄德羅還把他的美學觀念運用於戲劇藝術,指明戲劇作品的基礎在於“情境”,亦即人物之間的各種關系。他提出的“情境”說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狄德羅一向關心戲劇的表演藝術。他在《論戲劇藝術》和《論戲劇詩》等文章裡,對戲劇的要素、方法、導演、表演逐一進行分析和研究。《談演員的矛盾》(1830)是關於表演藝術的重要論著。《演員是非談》對演員表演技巧進行瞭探討,它的中心思想是:演員的表演不能憑靈感,因為那樣“演技就有高有低,忽冷忽熱,時好時壞”,表演就無“完整性可言”。他認為,偉大的演員要研究傑出的典范人物,瞭解人類的心靈和社會的習俗風尚。他主張演員要持冷靜態度,預先設計出“理想的范本”,演出時使這個“范本”復現。狄德羅的立論,是把表演藝術放在對生活、客觀現象的觀察、摹仿和研究的基礎上,但卻完全否定演員個人的情感作用。他的表演理論對後世演員影響甚大,尤其是在法國,有不少名演員贊成並發展瞭他的理論,如L.茹維、C.杜蘭、J.-L.巴羅等。但也有演員持反對態度。

  狄德羅的戲劇理論和創作是對封建貴族戲劇觀的否定。他站在新興資產階級(第三等級)的立場上,提出瞭順應時代變革需要,適合資產階級利益,旨在打動觀眾並使之受教育的現實主義的戲劇理論。他以自己卓有創見的理論和不成功的劇作表現資產階級的人性,以之和行將衰亡的古典主義戲劇抗爭,為資產階級戲劇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