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劇作傢。出身於佩斯卡拉的資產者傢庭。1881年進入羅馬大學攻讀文學,同時從事新聞工作和文學創作。

  1898年開始創作戲劇。其時他已是享譽文壇的小說傢,創作傾向也從早期接近真實主義轉向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他的詩體悲劇《春日清晨的夢》(1897)、《秋日黃昏的夢》(1898)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成名作《死城》(1898)和《光榮》(1899)貫串著對歡樂的追求,對強者的讚頌。《琪珴康陶》(1899)通過雕塑傢盧喬·塞塔塔拉在愛情和藝術創作上遇到的尖銳矛盾,著意表現藝術同道德、現實環境的沖突,宣揚唯美主義和利己主義。

  隨後,鄧南遮專心寫作“詩劇”。《裡米尼的弗朗切斯卡》(1901)以但丁《神曲·地獄》的保羅與弗朗切斯卡的戀愛故事為素材,再現中古時期廣泛流行的愛情悲劇。《約裡奧的女兒》(1904)取材於古代傳說,渲染情欲和殺父之罪。這些詩劇的公演引起瞭轟動,在意大利掀起一股向古代歷史和傳說尋覓題材的熱潮。

《琪珴康陶》劇照(杜絲主演)

  用散文體寫作的劇本《戰艦》(1908),把描寫逸樂與宣傳擴張主義熔於一爐,通過歌頌古羅馬的強盛發出“把所有的大洋變成我們的內海”的叫囂,為意大利帝國主義向海外軍事擴張制造輿論。1910年,因負債逃往法國,寫出劇本《聖塞巴斯蒂安的殉道》(1911)、《帕裡西娜》(1913)、《忍冬花》(191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回國,參加空軍。墨索裡尼執政後,鄧南遮積極擁護和宣傳法西斯主義。

  鄧南遮的戲劇在題材上摒棄現實的日常生活,語言上刻意追求抒情、優美、典雅、華麗。作者力求借劇中人物之口渲染主觀的狂熱情感,而置戲劇情節於無足輕重的地位。他的劇作對意大利近代戲劇產生瞭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