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古代民間儀式和遊戲活動。後由於民間流浪演員的出現而得到發展,中世紀已趨成熟,至20世紀40年代中期形成繁榮興旺的景象,其間,大體經歷瞭6個階段。

  17世紀以前的戲劇 中世紀從宗教儀式中逐步形成的宗教戲劇,由教會人員演出,後來將演出改在教堂外面舉行,允許非教會人員參加。在中世紀德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除宗教戲劇外,還有奇跡劇、神秘劇和道德劇。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瞭封封建僧侶階級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以及教會傳統和世俗傳統之間的沖突。

  中世紀德國最主要的民間戲劇是在戒齋節演出的一種笑劇,題材多為日常生活,情節簡單,具有一定的諷刺內容,矛頭常指向教會。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影響下,以紐倫堡為中心,戒齋節戲劇獲得重大發展。主要代表人物是H.薩克斯(1494~1576),他不僅寫戒齋節戲劇,也寫悲劇和喜劇,數量很多,但內容較簡單。他的戲劇活動為德國職業演員的形成創造瞭條件。雅各佈·艾雷爾(1540~1604)是紐倫堡戒齋節戲劇的最後一個代表,他的重要貢獻在於將戒齋節戲劇引向巴羅克戲劇。

  文藝復興時期,德國出現瞭拉丁人文主義古典戲劇。泰倫提烏斯的喜劇和塞內加的悲劇從15世紀中葉起列入海德堡大學的課程,有些德國作傢模仿羅馬戲劇寫劇本。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喜劇和意大利即興喜劇傳入德國,前者影響尤大。德國人上演的所謂流血悲劇,往往加進一些喜劇性插曲,間有德國民間戲劇裡常見的小醜人物出現,使這些悲劇具有瞭民族特色。到16世紀末葉,德國產生瞭職業戲劇活動傢。

  16世紀後半期,宗教戲劇得到很大發展,到三十年戰爭期間(1618~1648)達到頂峰。這時的宗教戲劇不僅采用聖經題材和聖徒傳說,而且采用古典的、歷史的和當代的題材,用拉丁文寫作。其目的是宣揚宗教思想,誘導人們脫離現實生活,這是德國戲劇史上的一次倒退。

  三十年戰爭使德國民族遭到空前的浩劫,封建割據的局面有瞭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從此德國戲劇藝術完全掌握在宮廷貴族手中,他們拋棄瞭民族戲劇傳統,傾心向意大利和法國戲劇學習。17世紀,M.奧皮茨(1597~1639)及他的《德國詩論》雖然對德國戲劇發生過相當大影響,但他隻是追隨古代和法國古典主義美學觀點。德國向法國學來瞭古典主義戲劇,向意大利學來瞭芭蕾舞劇和歌劇。德國的第一部歌劇《達芙娜》是奧皮茨於1627年根據努奇尼的作品和舒茨合作改寫的。比奧皮茨稍晚的A.格呂菲烏斯(1616~1664)和 C.魏塞(1642~1708)對於德國戲劇的發展都作出過較重要的貢獻。他們都有反封建的傾向,重視戲劇的教育作用。特別是魏塞,被看作德國啟蒙世紀的黎明,是德國啟蒙戲劇傢G.E.萊辛的先驅者。魏塞比他的前輩格呂菲烏斯樂觀和富於理智,他強調戲劇必須反映日常生活,首先是市民生活,表現新教道德和先進的市民階級的思想感情,對知識、理智和自然進行瞭熱情的稱贊。

  17世紀末,著名演員費爾滕(1640~約1692)在他的劇團裡對演員進行藝術訓練,並為建立職業劇團作出瞭長期不懈的努力。

  啟蒙運動及狂飆突進運動時期的戲劇 德國戲劇界在啟蒙運動的影響和推動下,相繼出現瞭由卡洛琳娜·諾伊貝爾(1697~1760)、G.H.科赫(1705~1775)、K.阿克爾曼(1712~1771)和F.L.施羅德(1744~1816)等人領導的劇團。

  著名的女演員兼劇團領導人諾伊貝爾從1727年開始同文藝理論傢戈特舍德(1700~1766)合作,進行戲劇改革。經過他們的共同努力,萊比錫很快變成德國戲劇演出的中心,對德國戲劇的發展產生瞭深遠影響。戈特舍德是德國早期的啟蒙學者,他主張以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為戲劇改革的依據,把波瓦洛的《詩的藝術》P.高乃依和J.拉辛的戲劇創作視為最高典范,他強調理性和自然的重要性,堅持戲劇應該發揮社會教育作用的觀點。但是古典主義對他的戲劇改革沒有多大幫助。18世紀40年代,他在德國戲劇界的領導地位被德國流淚喜劇的代表作傢C.F.格勒特(1715~1769)所代替。

  流淚喜劇是從法國傳來的。這種戲劇反映瞭德國資產階級的保守性和庸俗性,萊辛曾經對它進行過嚴厲的批判;但是它對於啟蒙戲劇也產生過直接影響。和格勒特同時期的劇作傢J.E.施萊格爾(1719~1748)在18世紀德國戲劇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曾經擁護戈特舍德的戲劇理論,後來離開古典主義道路,主張向英國戲劇學習。他對萊辛有重大影響。

  萊辛是傑出的啟蒙思想傢、文藝理論傢和戲劇傢,德國市民悲劇的創始人,著有《關於當代文學的通訊》、《拉奧孔》和《漢堡劇評》。《漢堡劇評》被認為是歐洲啟蒙時期最重要的戲劇理論著作之一。萊辛的戲劇理論和主張,對於整個歐洲戲劇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他強調理性、自然和真實生活的重要性,要求戲劇發揮教育作用。在他的影響和指導下,漢堡在戲劇活動方面很快超過瞭萊比錫,漢堡學派也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漢堡學派的領導人是著名演員、導演、劇作傢和劇院領導人施洛德爾,因此漢堡學派又被稱作施洛德爾學派。經過他的努力,古典主義的表演體系被現實主義的表演體系所代替。施洛德爾在萊辛的指導下遵循康拉德·埃柯夫(1720~1778)的現實主義,推進瞭德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的表導演藝術。埃柯夫創立的第一所德國表演藝術學院,為德國的現實主義表演藝術奠定瞭基礎,他培養的演員中,佈羅克曼(1745~1812)是代表人物。

  18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瞭由作傢F.M.克林格(1752~1831) 的同名劇本而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參加狂飆突進運動的是一群青年作傢,他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強烈地要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對於自己的民族歷史和民族特性則表示熱愛和尊重,這都反映瞭德國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和民族意識的增長。但他們的追求和幻想達到瞭狂熱的地步,而且有著個人主義傾向。不久狂飆突進運動因缺乏群眾基礎很快瓦解。這個運動的主要成員有J.G.赫爾德(1744~1803)、瓦格納(1747~1779)、倫茨(1751~1792)和克林格等人。J.W.von歌德和席勒是這場運動的主將。

《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劇照

  歌德在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下創作瞭他的第一部名劇《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1773),劇本充分表達瞭狂飆突進運動的叛逆精神。1775年,歌德來到魏瑪公國,逐漸離開瞭狂飆突進運動。遊歷意大利期間(1786~1788),他完成瞭兩部重要劇作:《埃格蒙特》和《伊菲革涅亞在陶洛斯》,前者是歌德從狂飆突進運動過渡到古典戲劇的標志,後者是他的古典戲劇的代表作。在這後一部取材於古代希臘神話的作品裡,歌德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代替瞭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抽象的道德觀念代替瞭現實生活。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歌德曾經領導魏瑪劇院工作達27年之久,上演過一系列莎士比亞等人的戲劇,對德國劇院事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J.C.F.席勒的《陰謀與愛情》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世界名劇。《華倫斯坦》是一部重要歷史劇,他對後來的浪漫主義文學有著顯著的影響。歌德和席勒不僅創作瞭一大批優秀劇本,而且在魏瑪劇院上演瞭一系列包括他們自己的作品在內的世界名劇。

《華倫斯坦》劇照

  這個時期,德國劇壇上還流行著A.W.伊夫蘭特和科策佈的感傷主義戲劇(又稱市儈戲劇)。A.科策佈的影響特別廣泛。伊夫蘭特是領導曼海姆學派的著名演員和導演,擁有大量的觀眾。

  浪漫主義時期的戲劇 1793年以後,歐洲文藝界產生瞭浪漫主義運動。德國由於封建勢力仍然強大,因此浪漫主義在抗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帶來的陰暗面的同時,也反映瞭封建貴族的思想感情,對於現實生活極為不滿,表現為對中世紀階級森嚴的封建制度的贊美和對古典文學的反對,甚至拋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的思想成果。德國浪漫主義雖然繼承和發展瞭狂飆突進運動崇尚感情的傳統,但狂飆突進運動的戰鬥精神卻被完全否定瞭。德國的浪漫主義者不完全是封建貴族,也有小資產階級的作傢。他們的戲劇創作一般都適於閱讀而難於上演。

  在德國的浪漫主義戲劇傢當中,W.施萊格爾(1767~1845)、F.施萊格爾(1772~1829)、蒂克(1773~1853)和H.von克萊斯特等人占有重要地位。F.施萊格爾和 W.施萊格爾兩兄弟是戲劇理論傢。F.施萊格爾脫離現實,崇尚幻想;W.施萊格爾把藝術和宗教聯系在一起,他同時是翻譯傢,對向德國介紹莎士比亞戲劇做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克萊斯特是德國浪漫主義悲劇作傢的代表。他對於現實生活的不滿情緒,他的悲觀主義、神秘主義和宿命論思想,他的夾雜著民族沙文主義的愛國主義思想,都在他的作品裡得到瞭反映。評論傢們說,克萊斯特是浪漫主義悲劇傢。但是他的《破甕記》卻是德國戲劇史上少有的一部現實主義喜劇,深刻揭露瞭普魯士司法界的腐敗現象。

《破甕記》劇照

  19世紀的戲劇 19世紀上半期,德國現實主義戲劇是不發達的。30年代產生瞭“青年德意志”運動。參加這一運動的作傢們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文藝上反對浪漫主義。K.古茨科(1811~1878)是這一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烏裡爾·阿考斯塔》(1847)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悲劇。它反映瞭1848年革命前夕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進步思想同陳腐習慣勢力之間的矛盾和鬥爭。“青年德意志”的作傢們企圖以文學手段達到變革社會現實的目的。但是這些作傢們的政治綱領模糊不清,思想上軟弱怯懦,一旦受到反動統治階級的威脅,就實行妥協,放棄文學為政治服務的主張。

  在這時期,對於德國現實主義戲劇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的是具有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作傢G.畢希納(1813~1837)。他的劇本不多,其中《丹東之死》(1835)展現瞭他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而他的未完成的悲劇《沃伊采克》則反映瞭資本主義社會下層人民遭受剝削和苦難的生活以及作者對他們的深厚感情。

  19世紀上半期,德國的演出事業一直沒有多大起色。在海涅的支持和鼓勵下,著名導演和劇院領導人K.伊默爾曼(1794~1840)曾經努力改變戲劇演出的落後狀況,在1832~1837年他擔任杜塞爾多夫劇院經理期間,既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投合一般觀眾對情節劇的愛好,結果歸於失敗。德國個別地方的戲劇演出活動有時相當活躍,但是沒有形成一個戲劇藝術中心。19世紀中葉,德國的宮廷劇院盛行起一種豪華的演出之風,導演格爾施泰特,J.(1814~1881)對此起瞭很大作用。他對舉世聞名的邁寧根劇團的成立也有較大影響。他的導演藝術華而不實,曾經受到現實主義導演H.勞貝(1806~1884)的尖銳批評。

《丹東之死》劇照

  這一時期德國沒有多少取得重大成就的導演和演員。K.塞德爾曼(1793~1843)和F.哈塞(1825~1911)是兩個比較重視現實主義表演藝術的演員,但由於缺乏比較好的當代劇本,隻能上演古典戲劇,所以他們的表演藝術才能受到限制。

  80年代德國文藝界出現瞭自然主義運動。自然主義作傢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主張革新文藝。但是他們要求作品直觀地反映現實生活片斷,不作社會概括,不揭示重要的社會主題,強調環境影響的決定作用,對生活采取客觀主義態度。作為一個藝術流派,自然主義曾在歐洲各國廣泛流傳,但為時都很短暫。對戲劇藝術影響最大的德國自然主義理論傢是A.哈爾茨(1863~1929)。他強調表現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並提出過“徹底的自然主義”主張。德國著名的戲劇傢G.豪普特曼就是在他的影響下開始戲劇創作的。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戲劇 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國產生瞭形形色色的藝術流派。在德國戲劇界占有比較重要地位的是象征主義和表現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戲劇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一直流行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表現主義戲劇強調表現反常的令人觸目驚心的生活現象和抽象的人物性格、模糊不清的心理活動或下意識活動,不要求劇情發展的邏輯性、戲劇動作的連貫性和結構形式的完整性,運用象征、寓意和幻想來加強主題揭示。它的語言是支離破碎和晦澀不清的,人物名稱可以用符號或抽象概念來表示,舞臺佈景則是變化多端和雜亂無章的。

  德國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的各種戲劇流派,從興起到衰落的時間都很短,唯獨現實主義戲劇一直保持著它的藝術青春。G.豪普特曼(1862~1946)始終是德國戲劇界最重要的作傢。他和著名的劇院領導人佈拉姆合作,開瞭德國自然主義的先河。但他並不拘泥於自然主義的藝術主張,作品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性質,有時也采用象征手法,以擴大其表現力。他的《日出之前》、《織工》和《沉鐘》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劇作。

  與豪普特曼同時代的蘇德爾曼(1857~1928)也是一位比較著名的戲劇傢,他的劇作有《榮譽》(1889)和《故鄉》(1893)等。德國表現主義的先驅者F.魏德金德的《青春覺醒》(1891),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傢G.凱澤(1878~1945)的《從清晨到午夜》和《加萊市的居民》(1913)等,都很有名。

  德意志帝國成立後,德國的劇院數目不斷增加,但是大都以營利為目的。邁寧根公爵喬治二世(1826~1914)領導的邁寧根劇團打破瞭一般宮廷劇院的傳統,專心上演話劇,劇團曾經在許多國傢巡回演出,影響頗為廣泛。

  1889年成立的柏林自由舞臺對於德國戲劇藝術的發展起瞭多方面的促進作用。它的領導人是著名導演O.佈拉姆(1858~1912)。柏林自由舞臺專門上演當代的戲劇,首先是H.易卜生、B.比昂松、Л.Н.托爾斯泰、豪普特曼等人的戲劇。佈拉姆對歐洲各國的導演藝術產生瞭很大的影響。他所領導的劇團存在不久,但是在其影響下,德國先後成立瞭許多類似的實驗劇院。

  繼佈拉姆之後的M.萊因哈特是一個才華出眾的導演。他具有唯美主義和象征主義傾向,追求外在壯觀的舞臺效果,但演出往往顯得華而不實。

  在佈拉姆和萊因哈特的領導和影響下,德國先後也湧現出一批出色的演員,如賴歇爾(1849~1924)、J.坎因茨(1858~1910)、佐爾瑪(1865~1929)、勒曼(1866~1940)、巴塞爾曼(1867~1952)和A.莫伊西(1880~1935)等人。巴塞爾曼和萊希爾都是積極地參加自然主義運動的著名演員,扮演過易卜生和豪普特曼等人劇作中的許多主要人物。巴塞爾曼是德國20世紀最有名聲的演員,被認為是易卜生戲劇的最佳解釋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仍舊由表現主義戲劇統治舞臺。許多地方組織瞭工人業餘劇團,1928年還成立瞭工人戲劇聯盟,許多先進的劇作傢、導演和演員,如F.沃爾夫、B.佈萊希特、G.von汪根海姆、M.瓦侖廷奧托、E.佈施等都參加瞭這些劇團,為德國的進步戲劇事業工作和鬥爭。希特勒取得政權後,給德國的戲劇事業帶來瞭極大的破壞,直到他徹底垮臺。

佈萊希特為演員說戲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戲劇在艱難的環境中發展,產生瞭3位舉世聞名的戲劇傢,即沃爾夫、E.托勒爾和佈萊希特。F.沃爾夫的《貧窮的康拉德》(1923)和《馬門教授》(1935)等,托勒爾的《轉變,一個人的搏鬥》和《德國的辛克曼》等,佈萊希特的《伽利略傳》和《高加索灰闌記》(1945)等都是名劇。佈萊希特不僅創作瞭許多劇本,而且是傑出的導演,並建立瞭自己的導演學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戲劇 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戲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