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詩人、政治傢。生於西蘇門答臘的沙哇倫多,早年在茂物、日惹和雅加達等地求學。青年時代積極參加民族運動,主張用民族語言進行文學創作。1926至1928年任蘇門答臘青年協會主席,1928年任印尼青年協會主席,同年參加“青年誓言”的起草工作,提出“一個祖國,一個民族,一個語言”的口號。獨立後,曾在歷屆政府任部長職務。他是最早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詩人之一,創作活動主要在20年代。作品以詩和劇本為主。著名詩作《祖國》(1922)和《印尼,我的祖國》》(1929)歌頌瞭祖國的歷史和壯麗的山河,激發瞭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對當時的青年學生影響甚大。三幕歷史劇《庚·阿洛與庚·德德斯》(1934)表現瞭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耶明是印度尼西亞新詩的開拓者之一,他最先用歐洲的十四行詩體創作詩歌。曾獲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偉大的兒子勛章,政府設立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耶明基金會和耶明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