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40至50年代俄國農奴制衰落、資本主義成長時期的思想派別,1839年在恰達耶夫《哲學書簡》(1836)發表後引起的激烈論戰中形成於莫斯科。斯拉夫派認為俄國和其他斯拉夫國傢有一條根本不同於西歐的獨特發展道路,其成員多是出身於古老的軍人傢族的中等地主,代表人物為霍米亞科夫、伊·基列耶夫斯基和彼·基列耶夫斯基兄弟、孔·阿克薩科夫和伊·阿克薩科夫兄弟、薩馬林、科謝略夫。同他們接近的作傢和詩人有達裏、謝·阿克薩科夫、奧斯特洛夫斯基、格裏戈裏耶夫、丘特切夫、亞亞濟科夫。主要輿論陣地為叢刊《莫斯科文集》(1846、1847、1852)、雜志《俄國叢談》(1856~1860)和《鄉村公益》(1858~1859)等。斯拉夫派強調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弊端,反對俄國歐化和立憲,擁護君主專制,否定彼得一世改革的進步性,美化古代宗法社會,把村社和正教當作“俄羅斯精神”的基礎,贊揚俄羅斯人的“溫順”、“虔誠”。但由於他們代表相當大一部分深受資本主義影響的貴族地主的利益,他們也和其對立面西歐派一樣,主張自上而下廢除農奴制,發展工商業和交通運輸,普及教育。斯拉夫派號召知識分子接觸和研究人民生活,曾為搜集整理文獻典籍、民間創作和語言做過許多工作。他們仇視別林斯基和自然派,但並不贊成“純藝術”論,認為藝術應該反映現實中那些符合斯拉夫主義理論的特點。他們的創作往往帶有道德教誨的傾向。霍米亞科夫和阿克薩科夫兄弟的詩針砭時弊,屢遭查禁。

  1859至1861年,為瞭對付農民革命的形勢,斯拉夫派和西歐派在維護地主和資產階級權益這一共同基礎上互相接近,構成一個統一的自由主義陣營,一致攻擊車爾尼雪夫斯基、赫爾岑等革命民主主義者。1861年農奴制廢除後,兩派分別解體,隻有伊·阿克薩科夫、薩馬林和科謝略夫還繼續活動,出版瞭《一天》(1861~1865)、《莫斯科》(1867~1868)、《莫斯科人》(1867~1868) 、《羅斯》(1880~1885)等雜志。6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格裡戈裡耶夫等繼承斯拉夫派的基本精神,並吸收西歐派的若幹論點,形成另一個派別──根基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