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詩人、劇作傢。原名安東·紮科。生於一個愛國煙商傢庭。童年在故鄉的希臘語學校上學,後隨父親去埃及,在一所法國專科學校求學。1890年畢業於日內瓦一所高等學校的法律系。後在伊斯坦佈爾會見瞭詩人弗拉舍裏,在他的影響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898年,他在文章中提出阿語應採用拉丁字母,反對用土耳其和希臘字母。1912年,阿爾巴尼亞獨立,他希望能早日回國,但是,動亂的局勢和傢庭的不幸使他的願望未能實現。儘管如此,他仍然時刻關心祖國的命運和國內外形勢的發展。他他譴責帝國主義戰爭,反對巴黎和會;抨擊都拉斯國民政府背叛祖國的行徑;他反對索古皇帝的統治,主張舉行武裝起義。

  《父親-托莫裡山》是恰佑比的代表作,由《祖國》、《愛情》和《真假童話》三部分組成,在《忠誠-忠誠》和《阿爾巴尼亞人》等詩裡,描寫瞭阿爾巴尼亞苦難的現實,激發人民群眾對土耳其侵略者的仇恨。在《蘇丹》和《上帝的事業》兩首諷刺詩裡,揭露瞭土耳其統治者的陰險殘暴。《祖國》等抒情詩表達瞭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哭訴》、《愛情》和《希望》等愛情詩,表達瞭詩人追求歡樂的生活、忠貞的愛情的純潔感情。詩集的最後一部分是詩人根據法國拉封丹的作品改編的和自己創作的113篇寓言。

  恰佑比是阿爾巴尼亞戲劇事業的開拓者。主要作品有批判封建買辦婚姻制度的喜劇《十四歲的新郎》(1902)、譴責民族叛徒的喜劇《死後》(1937)和贊美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不朽業績的詩劇《祖國的英雄》(1937)。他的創作對阿爾巴尼亞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瞭突出的貢獻,對後來的作傢產生瞭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