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M.懷特

  澳大利亞小說傢、劇作傢。生於英國。在英國劍橋大學皇傢學院攻讀現代語言,深受歐洲文化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皇傢空軍情報部門工作5年。1948年回到澳大利亞定居,經營農牧場,後專門從事寫作。

  懷特自幼對文學有濃厚興趣,在劍橋時期喜愛戲劇並開始寫詩。這些詩於1935年匯集為《農夫和其他詩》出版。1939年和1941年出版的《幸福谷》和《生者與死者》並未在評論界引起註意。戰後發表的《姨母的故事》(1948)是一部有特色的小說,在美國得到好評。他的成名之作則是描寫一個拓荒者傢庭變遷的《人類之樹》(1955)和刻劃19世紀上半葉企圖橫跨澳大利亞大陸的德國探險傢的《沃斯》(1957)。在60年代,懷特在繼續發表長篇小說的同時,還創作短篇小說和劇本。1973年發表著名小說《暴風眼》。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成為第一個獲得這項獎金的澳大利亞作傢。他先後發表過11部小說,2冊短篇小說集,6部劇本和1部自傳。他的作品被譯為多種文字,在國際上享有聲譽。

  懷特早期受作傢勞倫斯、喬伊斯等人的影響,曾廣泛使用“意識流”的寫法。以後則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他的小說不以情節取勝,而著重人物的塑造和心理刻劃。他所選取的人物大多是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性格孤僻的人,或是被社會所遺棄、走投無路的人。通過對人物的剖析,深入探索人生的真實含義。他的作品有明顯的神秘主義、象征主義及現代心理學派的影響,同時常隱含著對現實社會的批評和嘲弄。

  懷特對澳大利亞文學的傳統寫法並不贊同,他認為現實主義的小說遠離藝術,而小說應該提高生活,給人以啟示,不應隻記錄人們早已熟知的事情。他認為藝術的真實應不同於生活的真實。他在寫作風格上與多數澳大利亞作傢大相徑庭,無論在句法或用詞上都具有鮮明的特色。他的劇作也一反澳大利亞戲劇的現實主義傳統,對新的形式進行瞭大膽的嘗試。對懷特的評價曾有過爭論,對他的寫作風格也曾經有人批評,但是評論傢一致認為懷特是一位富有獨創性而且卓有成就的作傢。他的創作曾影響過小說傢倫道夫·斯托。

《人類之樹》封面

  懷特在澳大利亞文藝界有相當的影響,近幾年來多次發表公開講話,對一些社會現象提出批評;在藝術方面,他贊助一些年輕的畫傢;在文學創作方面,他捐出所得諾貝爾文學獎金,建立瞭懷特文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