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格拉斯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傢。1927年10月16日出生在但澤(今波蘭境內的格但斯克)一個小商傢庭。1944年被徵召入伍。次年受傷被俘。1946年獲釋,當過農業工人、礦工、爵士音樂師、石匠學徒。1949至1953年先後在杜塞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和西柏林造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雕塑和繪畫。從1956年起成為職業作傢,“四七社”成員。他自稱是“伯恩施坦的追隨者”,反對用暴力改變現狀和社會關系,主張“永恒的改良”,理論上是所謂“融合論”的擁護者。藝術上主張用“過分尖銳的現實主義手法使被描寫的對象擺脫一切意識形態”,反對把文學的作用“降低為革命的侍婢”。他的詩歌創作深受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響,詩集《風信雞的長處》(1956)和《三角軌道》(1960)富於激情和聯想,大多反映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憎惡,在韻律方面有強烈的節奏感。

  他的早期劇作受法國荒誕派戲劇影響,主要劇本有《還有十分鐘到達佈法羅》(1954)、《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惡廚師》(1961)、《平民試驗起義》(1966)和《在這之前》(1969)。其中《平民試驗起義》被稱為“紀實戲劇”,表現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工人暴亂事件,批評劇作傢佈萊希特對這一政治事件的態度。東西德的評論傢都認為這出戲歪曲瞭佈萊希特的形象,遭到普遍非議。

  他主要創作小說,在西德文學界享有盛譽。長篇小說《鐵皮鼓》采用第一人稱倒敘手法,追溯瞭1924至1954年德國的歷史,再現瞭納粹統治時期但澤以及戰後西德社會的生活,通過奧斯卡“不平凡”的經歷和腐朽的生活,揭示瞭希特勒法西斯的殘暴和腐敗不堪的社會風尚。作品問世後受到讀者和批評傢的贊揚,被譽為50年代西德小說的一個高峰。但也有人認為它在兩性描寫方面過分露骨,有迎合低級趣味之嫌。

  中篇小說《貓與鼠》(1961)通過13個獨立的但又相互關連的章節,揭露瞭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與社會的矛盾,諷刺瞭第三帝國對“英雄”崇拜的市儈風氣。

  長篇小說《非人的歲月》(1963)共分3篇,分別由3 個人敘述。通過阿姆塞爾和馬特恩之間的友誼,揭露和批判瞭納粹軍國主義的罪惡,表達瞭作者對西德社會現狀的嫌惡。它與《鐵皮鼓》、《貓與鼠》合稱為“但澤三部曲”。其實三部作品除地點和時間大體相同之外毫無內在聯系。

  長篇小說《比目魚》(1977)由於篇幅之長和情節之離奇,引起評論界和讀者的註目,很快被譯成多種文字。它描寫漁夫埃德加與被他捕獲的比目魚訂立條約,共同為男人從婦女的統治下獲得解放而進行鬥爭。小說追溯瞭人類社會演變的歷史,敘述漁夫無論在什麼時期、有什麼身份,都擺脫不瞭婦女的支配。20世紀70年代,當漁夫正以作傢身份出現,向他的妻子講述自己幾千年來的經歷時,比目魚被三位婦女捕獲;她們向西柏林婦女法庭控告它從石器時代以來參與損害婦女權利的所作所為。審判延續瞭9個月之久,最後以比目魚獲釋告終。批評傢認為作品的主題是表達對現實的厭倦,作者則聲稱是要再現婦女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探討婦女解放的可能性。

  他的重要小說還有《局部麻醉》(1969)、《蝸牛日記》(1972)和《在特爾格特的聚會》(1979)等。他喜歡用荒誕的諷刺筆觸描繪歷史與現實,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畸形人或者擬人化的動物;他筆下的世界光怪陸離,乖謬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