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傢。字冰叔。一字叔子,號裕齋。寧都(今屬江西)人。明末諸生,明亡後隱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稱他為“勺庭先生”。後出遊江南,入浙中,以文會友,並傳播其明道理、識時務、重廉恥、畏名義的學說,結納賢豪,以圖恢復。康熙間,舉博學鴻詞,不應,逝於揚州。

  魏禧自言“少好《左傳》、蘇老泉(洵),中年稍涉他氏。然文無專嗜,唯擇吾所雅愛賞者”(《與諸子世傑論文書》),他的文章有淩厲雄傑、剛勁慷慨之氣。內容多表彰民族節義人事事,敘事簡潔,又善議論。清初,人稱魏禧、侯方域、汪琬為散文三大傢。魏禧尤重氣節,束身砥行,“以經濟有用之文學,顯天下百餘年”(尚熔《書魏叔子文集後》)。史論如《雋不疑論》、《蔡京論》、《續續朋黨論》等,善評古人的是非得失與成敗。傳記如《江天一傳》、《劉文炳傳》、《朱參軍傢傳》、《邱維屏傳》、《大鐵椎傳》等,文筆簡煉,敘事如繪。此類文章大多表彰志節之士,顯示出強烈的民族意識。他論文強調“積理”和“練識”。所謂“積理”即要從生活實踐的各個方面“醞釀積蓄,沉浸而不輕發”,使發而為文章,“大小深淺,各以類觸,沛乎若決陂池之不可禦”(《宗子發文序》)。所謂“練識”,即“博學於文,而知理之要;練於物務,識時之所宜”(《答施愚山侍讀書》),他認為掌握瞭這樣的“為文之道”,文章才能在“至平至實之中”發前人之所無,成為“卓然自立於天下”的“奇文”。總的說來,魏禧散文長於議論、敘事,“踔厲森峭而指事精切”(宋犖《三傢文鈔序》)。但也有些則是輕率速成之作,流於庸濫,曾受到錢澄之、王慶麟等人的規勸和批評。

  魏禧也能詩,有沉鬱雄健之氣。如《讀〈水滸〉》,歌頌梁山英雄能夠同饑寒、共生死,同時鞭撻以詩書道德掩其惡的當世權貴;《賣薪行》、《出廓行》、《入廓行》、《從征行》、《孤女行》等篇則反映瞭當時貧民的生活圖景,也顯示出作者對世事的沉痛感觸。

  魏禧與其兄祥、弟禮,都能文章,世稱“三魏”。他們的文集合編為《寧都三魏全集》。

  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詩集》8卷,《日錄》3 卷,《左傳經世》10卷,《兵謀》、《兵法》各1卷,《兵跡》12卷。

魏禧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