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諺語集。明代楊慎編纂。楊慎,文學傢,字用修,號升庵。著述甚豐,善詩文散曲,重視民間文學。除《古今諺》外,還輯有《古今風謠》2卷。

  《古今諺》共1卷。成書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四)稱,此書是編者在被貶期間,久居戍所,借編錄以遣歲月之作,其孫楊宗吾誤刻問世。清代李調元在《古今諺》、《古今風謠》序中,對於此書的編纂也有類似說法,指出是升庵在雲南時,從諸書中進行採集,用以娛目遣懷的。

  《古今諺》收古代諸傢典籍及名人所傳引的古諺古語260餘則,另有地方諺語40餘則。其編纂特點是:①古諺古語大體按歷史順序排列。如黃帝諺、夏諺、周諺、春秋戰國諺、漢時諺等。有些諺語古籍所載年代不清,則以“古諺”、“古語”、“古言”稱之。如“《列子·楊朱篇》引古語:‘生相憐,死相捐’”,“晉伯宗引古言:‘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等。②所輯時諺,註意到地區的不同,單獨列有“吳諺、楚諺、蜀諺、滇諺”一項。這些地方諺語大多為農諺或氣象諺語。如吳諺:“早霞紅丟丟,晌午雨瀏瀏;晚瞭紅丟丟,早晨大日頭”等。③一般從文學角度著眼,使所選諺語多富形象性。如“猛虎不處卑勢,勁鷹不立垂枝”,“井水無大魚,新林無長木”等。對古諺古語,也註意到它的文學性。如“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等。編者認為諺語自然成詩,並有文理。他指出:“田夫之諺,而契周公之詩,信乎六律之音,出於天籟。”“夫文辭鄙俚莫過於諺,而聖賢詩書采以為談。”楊慎在書中“諺語有文理”項下,除承認諺語為自然之詩外,還特別附有古人詩詞中引用諺語的例子。如:“月如彎弓,少雨多風;月如仰瓦,不求自下”,羅景綸詩用之;“朝霞不出市,暮霞走千裡”,范石湖詩用之;“乾星照濕土,來日依舊雨”,王建詩用之,等等。此外,還有蘇東坡、梅聖俞等運用諺語作詩的例子。

  楊慎還指出“諺者,直語也。廛路淺言,有質無華”,及“諺,俗之善語也”等,並對大多數的諺語加瞭註釋。或考訂、或釋義、或參證、或註音。如“百足之蟲,三斷不蹶”註:“《墨子》亦引此,‘百足’作‘馮功’。‘馮功’,蟲名。蹶,一作僵。”;“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註:“言多資之易為工也”等等。

  《古今諺》由於編纂者用以自遣,所輯諺語數量有限,不夠完全,編排也不夠嚴謹和縝密。前後體例也不甚一致。清人杜文瀾、劉毓崧等曾有評論。清代史夢蘭又輯有《古今諺》拾遺6卷,補其缺如。

  《古今諺》曾收入《函海》和《藝海珠塵》。1936年,商務印書館,曾據《藝海珠塵》本與《古今風謠》、《粵風》合印,名為《古今風謠及其他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