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鑿刻或繪製在山崖巖壁上的圖畫。

  發現與分佈 最早著錄巖畫的文獻是5世紀北魏地理學傢酈道元的《水經註》。其後在一些歷史文獻和地方誌中,也有零星的記載。1915年,黃仲琴對福建省華安縣汰溪巖畫的調查。1928年,瑞典人貝克曼對新疆庫魯克山巖畫作過考察。1949年以後,巖畫有瞭大量的發現。50年代對廣西花山崖壁畫進行瞭大規模調查。60年代以來,又對雲南滄源崖畫和內蒙古古陰山巖畫均有大量發現和研究。80年代在新疆、寧夏等地也發現一些巖畫。

  巖畫的分佈區域極廣,目前,中國已有12個省(自治區)的40個以上的縣(旗)發現瞭巖畫。從其地域分佈,可劃分為北方地區巖畫和南方地區巖畫。

  北方地區巖畫 分佈在黑龍江、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和新疆等省(自治區)。其中,內蒙古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部、烏蘭察佈高原等地的巖畫,多表現狩獵、遊牧、戰爭、舞蹈等活動,描繪有穹廬、氈帳、車輪、車輛等器物,還有天神地祇、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數碼、以及手印、足印、動物蹄印等圖像,比較全面地反映瞭古代北方各狩獵遊牧民族的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審美觀念等方面的情況。作品數量多達數萬幅,是北方草原上規模宏大的巖畫群。作品延續時間很長,據目前的研究推斷,以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巖畫最多,是內蒙古巖畫的鼎盛時期。寧夏賀蘭山巖畫,分佈在北自石咀山市,南至青銅峽地區許多山口及縱深地帶的巖石上,以類人面形的圖像最為突出。如在賀蘭口的巖畫,形象古怪,面目各異,是原始宗教崇拜的神靈圖像,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裝飾和黥面或使用面具的習俗。新疆巖畫幾乎遍及全疆,主要分佈在天山、阿爾泰山、阿爾金山、昆侖山和庫魯克山等的高山牧場、中低山區以及牧民們轉道的牧場上,部分河谷地帶也有發現;大都鑿刻在黑砂巖、花崗巖和板巖的巖面上,也有少數彩繪巖畫見於洞穴中。畫面有動物、行獵、放牧、舞蹈、車輛器物、原始文字和族徽符號等。例如,霍城縣的幹溝巖畫繪有許多大角羊,裕民縣的紅石頭泉巖畫繪有牧區帳篷周圍的生活情景,尉犁縣的庫魯克山巖畫規模較大,皮山縣桑株鎮昆侖山口南通往印度克什米爾山口的巖畫,大約是牧群轉場的路標。新疆各地發現的巖畫,除個別作品外,一般尚難確定作品的年代和民族成分。

內蒙古陰山巖畫

新疆塔爾巴哈臺山巖畫

  南方地區巖畫 在福建、廣西、雲南、四川、貴州和江蘇等省(自治區)均有發現,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雲南滄源和廣西左江兩地的巖畫。雲南滄源巖畫在阿佤山區,靠近中緬邊境,已發現10個地點,共有圖形1000多個。巖畫內容豐富,能表現出當時人們各種生產生活的活動場面。如描寫狩獵的,有的獵人身旁有狗相隨,說明當時狗已被馴養;另有牛群成行或頸上套瞭繩索被拖拉的情況,大約是一種放牧的畫面。舞蹈有手拉手的圓圈舞,亦有手持牛角的圍獵舞和手持盾牌的戰爭舞。戰爭的畫面在人群之中有持弩而射的,又有倒地而死的。有一幅村落圖,描寫戰爭凱旋返回村落的情景,大約是一次重大戰爭的記錄。巖畫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測定為距今約3000年,同時在巖畫分佈區內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多處,這些事實大體上可以證明巖畫當為新石器時代的遺物。

  廣西左江流域已發現80餘處巖畫點,其中寧明縣花山崖壁畫,畫面寬約221米,高約40米,尚可辯認的圖像1819個,為目前國內已知的規模最大的巖畫。畫面絕大多數是人物,而且基本上是一種姿勢,雙手向上伸張,雙腳向下叉開,似作舞蹈。同樣的圖形反復出現,密密麻麻地佈滿瞭數千平方米的崖面。這處巖畫人物眾多,密集而重復,充滿著原始的英雄主義。畫面中有少數人形體高大,腰佩環首刀,當是部落的首領;人物周圍還畫瞭一些動物(狗)、銅鼓、銅鑼等。巖畫大都發現在江水拐彎的懸崖峭壁上,從這個位置看,最大的功能應當是鎮水,因為水患是左江沿岸最大的自然災害,作畫鎮水,表現出先民對自己力量的覺醒。根據各地點畫面中的典型器物(如銅鼓),與廣西地下實際出土的這類器物的年代,和對覆蓋畫面的石鐘乳進行放射性碳素斷代等情況看,巖畫的年代上限為戰國,下限為東漢,距今約2000年。

  藝術風格 中國巖畫的藝術風格,和國外的巖畫既有許多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特點。在制作手法上大體上可分為刻、繪兩種。北方巖畫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種:①磨刻,線條無明顯的凹陷,畫面平整光潔;②敲鑿,用堅硬器物在巖石上敲擊出許多點窩;③線刻,似用金屬鑿頭勾勒出形象輪廓,然後掏深線條。作品風格具有粗獷、簡潔、明快的特點。南方巖畫的制作大都以紅色塗繪,顏料經取樣化驗,證明內含較多的鐵質,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調合料較為可能。色彩穩定,經久不變。有用手指蘸著顏料繪制的,某些較大的圖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塗刷的。表現手法古拙獨特,畫人物大都不表現五官,隻通過四肢位置以表現動作、體態和感情;畫動物亦僅重點刻畫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認出是何種動物。

  中國巖畫在構思上天真純樸,反映出人類童年時代某種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願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許多巖畫往往是一些相互不關聯的個別圖像,即使是組成一幅畫面的,也經常是一個個圖形的重疊,而沒有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畫面采用垂直投影畫法,視線與對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體的正面顯示。巖畫在塑造平面圖形時,很善於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體的結構簡化到不能再簡的程度。沒有細節刻畫,大都不畫五官,這些粗制的圖形中,卻能描繪出生活的真實,顯示出活躍的生命力,其中以動物形象尤為生動。這種原始形態的藝術的特征是,對於生活敏銳的觀察力,和藝術上粗獷手法渾然一體地結合在一起,這或許是許多巖畫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