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的年畫品種。中心產地在舊濰縣城東北15公裡的楊傢埠村。濰縣在清代是山東省東部經濟文化中心,商業繁榮,交通便利,繪畫及工藝美術也很發達,使年畫發展具有較優越的條件。這裏的年畫除具有本地區的特色外,也受到楊柳青年畫、桃花塢年畫等南北地區年畫的影響。

  濰縣年畫始於明代後期而盛於清代。現知最老的畫店有永盛、公茂、萬順等,約創於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年間,以後逐漸漸擴大,清末時楊傢埠村有畫店百餘傢,延續至抗日戰爭前夕猶有相當規模。繪稿者多為本地畫師,已知者有楊芳、楊萬慶、楊萬東、劉明傑、楊中海等。其中楊芳所繪《包公上任》,把包公畫成執鐮割麥的農民,反映瞭農民對這位鐵面無私清官的純樸感情。

  濰縣年畫題材廣泛,形式活潑多樣,反映農事活動的《男十忙》、《女十忙》、《春牛圖》等尤富有鄉土色彩。根據本地區住室環境需要而創制的窗頂畫、窗旁畫、毛方子、月光、炕頭畫等極富裝飾效果,大小門神的樣式也很豐富。主要以木版水印套色印制,色彩以紅、綠、黃、紫為主,大幅年畫的人物臉部略用人工烘染,單純而鮮艷強烈,既有北方年畫的質樸明快,又具南方年畫的柔麗雅致。楊傢埠附近的寒亭、倉上等村還生產酷似楊柳青年畫的半印半畫年畫,但為數不多。

《花卉》

  山東的高密縣亦產年畫,據傳始於清代,畫幅多為整張紙大小,題材以人物為主。主要有半印半畫及撲灰畫兩種。撲灰畫以粉本撲灰復制成多幅,完全用人工繪制,勾金施彩,局部並塗以明油,造成燦爛奪目的效果;另一種以水墨畫寫意人物,豪放熟練,神氣迥出,別具風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山東省文化部門一直重視濰縣年畫的改革與創新,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創作和研究隊伍。1979年成立楊傢埠年畫研究所,1988年建成楊傢埠木版年畫博物館,在年畫革新中作出可喜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