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中期魏國王族墓地出土的玉器。早年被盜,1950年發掘,1號墓出土方玉3件、玉環1件、小型圓玉2件;享堂第二號瘞玉坑內出土玉簡50件、玉圭6件、大玉璜1件、小玉璜3件、虯龍佩1件、大小玉環43件、玉瑬1件;2號墓出土玉瑗1件、玉佩1件、殘璜1件;5號墓出土包金鑲玉玻璃珠銀帶鉤1件;6號墓出土穀紋璧1件、素璧4件、玉環1件、玉珠4件、玉鳥1件。此外,在輝縣琉璃閣、褚邱、趙固戰國墓葬中亦出土有佩、璜、珩、瓊等。

<

  魏國王族1號墓享堂東南瘞埋祭祀玉是玉器史上的重大發現,它揭示瞭王族祭奠先祖用玉的品種、數量和瘞埋制度的基本情況。瘞埋玉器分為東西兩段,西段有玉簡50件、石圭50件、玉圭6件;東段有大玉璜1件、小玉璜3件、虯龍佩1件、大小玉環43件、玉瑬1件、玻璃珠56件。西段50枚青玉簡,半透明,薄而勻,可相卷成冊;玉圭6件可分為三種類型。簡、圭器形均簡單,或許是專為致祭瘞埋而制。東段的璜、環、璧、瑬等49件玉器應是墓主生前用玉,可以反映他們佩帶玉器的組合、品種、作工及其藝術造詣,其中最突出的一件是被稱之為古玉之“巨擘”的大玉璜。

  大玉璜上的7塊美玉、2個鎏金銅獸頭,由銅片中貫聯為一器,呈弧形,全長20.2厘米,玉質溫潤。色白而泛淺灰,是精美的和田玉。中間一玉微曲似折扇形,上側琢一回首垂尾臥獸,口部鉆一小孔,便於穿系,下弧一鼻穿孔,供系玉佩之用。此中心玉與其左右的扇面形玉片均琢隱起的變形蟠虯紋飾,實系龍身,其外兩側隱起玉龍首,龍首口出鎏金銅虎首,虎首口銜兩側出卷雲飾的橢圓形玉,圖案勻稱飽滿,琢工細膩精巧。足以代表當時琢玉工藝的高度水平。

  5號墓出土的包金鑲玉玻璃珠銀帶鉤,是金、銀、玉、玻璃等材料的精美復合工藝品。它建立在金銀細工、玉器工藝、玻璃制造業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反映瞭當時這些工藝的高超技巧。也是此期玉器工藝的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