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歷史性博物館。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金水路和人民路交會處。

  該館前身是馮玉祥於1927年宣導籌建的河南博物館,館址在開封市。1928年5月,改名民族博物院,當年10月10日,展出各族人物模型100多具。後陸續接收安陽、開封等處歷史文物,其中有很多甲骨、青銅器等稀世珍寶。1930年12月,恢復河南博物館的名稱。當時該館陳列內容有自然、歷史兩部分,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1935年曾選送藏品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到英國倫倫敦展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將珍貴文物5200多件,分裝68箱運往武漢,後轉重慶。1938年開封淪陷,日本侵略軍以“獻銅”、“獻鐵”名義掠取銅炮、鐵鐘等文物168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定名為河南省博物館,其任務以輔助學校教學為主。1953年確定為地志性博物館。1961年,該館從開封遷到鄭州,新館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其中大小陳列廳20個,面積約1萬平方米,庫房3862平方米。1976年改為歷史性博物館。

  1948年該館在開封時,接收文物標本共11910件。原在重慶保管的文物,國民黨政府選38箱運往臺灣。另外30箱中的51件,撥交故宮博物院,其餘的308件運回該館。1986年,該館有藏品11.6萬餘件,一級品259件。大部分藏品是在該省發掘出土的文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價值,如新鄭裴李崗出土的橢圓形四足石磨盤和圓柱狀石磨棒,是距今約8000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為裴李崗文化的典型器物;鄭州商代遺址出土的獸面乳釘紋銅方鼎,通高1米,是商代前期大型禮器;新鄭縣出土的春秋時代蓮鶴方壺,通高1.26米;淅川縣出土的“王子午”銅鼎有銘文84字,是研究楚文化的標準器物。重要藏品還有戰國時代的龍鳳紋銅鑒,坐人漆繪燈,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陶建築明器,北朝的劉根造像碑,隋代的白瓷圍棋盤,唐代的三彩馬、三彩俑,宋金時代的鈞瓷器和樂舞磚俑等。

河南省博物館

  該館基本陳列有2個。《河南歷史陳列》,反映從原始社會起,至1840年鴉片戰爭止河南歷史發展的面貌。展品1800餘件。《河南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陳列》,表現河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英勇鬥爭和取得的豐功偉績。陳列文物、照片等700餘件。專題陳列有《河南歷史建築模型陳列》和《歷史貨幣陳列》。

  該館藏品曾多次到日本、丹麥、瑞士等國展出。

古代陳列室

  該館編輯出版刊物《中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