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區及其周圍。東京城又稱汴京。始建於後周顯德三年 (956),北宋定都於此後,多次修築。歷史上曾多次遭受戰亂破壞。明崇禎十五年(1642)李自成率起義軍第3次圍攻開封時,周王朱恭枵串通官軍掘開黃河堤,全城盡為澤國,自此故城大部被泥沙深埋地下,僅餘外城殘基址。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決口,外城殘基複被淤沒。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開封市博物館聯合組成開封宋城考古隊,進行瞭多次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揭示出東京城遺址的面面貌。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京城平面呈東西略短的長方形,由內向外依次築有皇城、內城、外城,並築有護城壕溝。

  外城又名新城、郭城、羅城。周長近30公裡,其中西墻長約7.5公裡,東墻長 近8公裡,南墻和北墻長約7公裡。城墻一般埋在今地面下約4米深,底寬30米左右,高6~9米,頂部殘寬近4米。城墻夯築,夯層厚8~14厘米,夯面上有較密的圓形夯印,位於高屯村和三間房村之間的西南城角保存最好,尚高出地面1米左右。據文獻記載,外城有12座城門和9座水門,現已探明10處,包括著名的南熏門(南墻正門)、新鄭門(西墻正門)、新曹門(東門)、汴河下水門等。其中5處有甕門,有的甕圈面積達1.3萬平方米,為歷代都城所少見。外城四周有護城河,寬約40米,距今地面深11米左右。

  內城又稱闕城,是衙署、寺觀和商業集中的地方。周長9公裡,城墻寬8~15米,南墻位於現存明清城南墻北約300米處,北墻位於今龍亭大殿北約500米處,已探出朱雀門(內城正門)。內城朱雀門直通外城南熏門的大道是禦街,為南北中軸線,向北與皇城相連,與今中山路基本重合。禦街與汴水交匯處有著名的州橋,明初曾重修,1984年已發掘,為磚石結構的拱橋,橋面寬約30米,殘長約16.05米。

  皇城即大內,又稱宮城,位於內城北部稍偏西處,即今龍亭大殿北側到午朝門一帶,周長近2.5公裡,南門和北門已發現。宮城東半部(即今潘傢湖底)已發掘出在宋宮城基礎上所建的明代周王府的宮墻、殿基和庭院。在宮城南半部中軸線上,發現一處平面呈凸字形的夯土建築臺基,應是北宋皇宮內的正殿──大慶殿。基址東西面闊約80米,南北進深60多米,殘高6米左右。臺基四壁均用青磚包砌,四周環有寬約10米、長近千米的包磚夯土廊廡基址,各面有門。

  北宋東京城遺址發現之後,當地政府對重要遺跡附近的建設工程嚴加控制。1989年劃定文物保護范圍,並建立石質保護標志碑。

北宋東京城遺址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