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

  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傢、思想傢、學者。又名絳,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曾參加早期革命運動和辛亥革命。任《時務報》撰述和《經世報》編輯,主編《民報》和《大共和日報》。章炳麟長期從事學術著述和教育工作,發表過大量學術論著著,對中國近代哲學、文學、歷史學和語言學均有貢獻。

  章炳麟在漢語音韻學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有4點:①在古韻的研究上,對王念孫、江有誥的古韻分部進行瞭修正,在江有誥古韻分部基礎上,又分出一個至部、一個隊部,定為23部,這對後來學者進一步確定古韻分部有重要參考價值。②章炳麟以前的古韻研究大都在韻部的分合上下功夫,審音能力強的學者對古韻某部大致讀什麼音有自己的看法,但除戴震以外,從未有人明白地說出來過。章炳麟是用漢字描寫古韻音值的第一位學者。③在古紐的研究上,提出瞭中古娘日二紐上古歸泥紐的看法(見古紐)。④章炳麟是第一個對古紐有系統認識的學者,在《國故論衡》中列有“紐目表”,把古紐定為5類21個。此外,他繼孔廣森之後,進一步提倡陰陽對轉、旁轉的學說,創造瞭《成均圖》。人們往往不滿意他的《成均圖》和對轉、旁轉說,因為它造成瞭無所不通,無所不轉。但是應該指出,章炳麟的通轉說與孔廣森的通轉說不同。孔廣森通轉說為古韻分部服務,章炳麟利用通轉說來解釋文字的轉註、假借以及“孳乳”的現象。這是他作《成均圖》的真正目的。章炳麟關於音韻學的見解,集中反映在他的《國故論衡》、《文始》兩部書裡。另外,他的《新方言》是利用音韻學講方言詞匯喚起民族自尊心的帶有宣傳革命精神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