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漢語上古音的著作,顧炎武著。大約成書於1643年,全書分5個部分:①音論,②詩本音,③易音,④唐韻正⑤古音表。

  《音論》分上中下3卷,共15篇,論述古音和古音學上的重大問題,集中地闡述瞭作者對古音學的基本看法,是《音學五書》的總綱。其中重要的有4篇:①《古人韻緩不煩改字》。認為古人用韻比較寬,隻要聲音相近,聽起來大致和諧,就可以押韻,今天讀《詩經》不必改變某些押韻字的讀音。②《古詩無葉音》。顧氏表示完全贊同陳第的主張張,認為古人沒有任意改讀的情況,前人的所謂葉音,正是古人的實際讀音。③《古人四聲一貫》。認為古人雖有四聲,但押韻可以不拘,不像唐詩那樣押韻字必須聲調相同。據顧炎武統計,《詩經》入聲與入聲押韻的占7/10,入聲與平上去押韻的占3/10。④《先儒兩聲各義之說不盡然》。認為前人關於一個字的不同讀音可以表示不同意義的看法不完全對。比如中古以後“惡”字有兩讀,“愛惡”的“惡”讀去聲,“美惡”的“惡”讀入聲,顧炎武認為先秦沒有這種分別。

  《詩本音》詳細地考查瞭《詩經》押韻字的古音,凡是他認為古今讀音不同的字,都指明這個字古音應當在古韻的哪一部,並統計出在《詩經》中這個字出現多少次,在其他經書中作為押韻字出現多少次,與哪些字押韻。顧炎武自己認為這部書是《音學五書》中最重要的一部。

  《易音》是考查《易經》押韻字古音情況的。基本方法與《詩本音》相同,但不象考查《詩經》那樣把《易經》全部抄下來,而是選取瞭他認為用韻的章節,指出其中押韻字的古韻部。

  《唐韻正》在於改正《唐韻》的所謂錯誤。顧炎武在研究古音上有復古傾向,凡是《唐韻》與古音不合的,他都認為是錯瞭。實際是把本該放在《詩本音》裡的許多證據拿出來另編一部書,可以看作是對《詩本音》的詳細註釋。

  《古音表》是顧炎武對古音研究的總結,書中變更《唐韻》次序,把古音分為10部,用表的形式把它們列出。

  《音學五書》 從理論和實踐上徹底否定瞭葉韻說,奠定瞭古音學的基礎,開拓瞭音韻學研究的新領域。(見彩圖)

明末清初顧炎武《音學五書》(清光緒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