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北方官話民間韻書。樊騰鳳著。樊騰鳳(1601~1664),堯山(今河北隆堯縣)人。書成在清順治十一年(1654)到康熙三年(1664)之間。

  本書深受“五音十二律”學說影響,不過隻在講理論和某些分類原則的時候。他的韻分12 類:①天(an、開、齊、合、撮,舉一以該其餘),②人( en ),③龍(ong),④羊(ang),⑤牛(ou),⑥獒(ao),⑦虎(u,包括[ɿ,ʅ],ü),⑧駝(o,e),⑨蛇(ê),⑩馬((a),(11)豺(ai),(12)地(i,ei)。聲母20類:梆(b),匏(p),木(m),風(f),鬥(d),土(t),鳥(n),雷(l),竹(zh),蟲(ch),石(sh),剪(z),鵲(c),系(絲字省寫,s),雲(y),金(g),橋(k),火(h),蛙(w,ø)。

  這裡的竹、蟲、石3紐可能像現代贛榆方言“齊微”韻裡的情形,後接[i]類音發[ʧ]類音,接非[i]類音發[tʂ]類音,所以在“天”韻裡有“羶”[∫ien]和“山[ʂan]的對立,“人”韻裡有“真”[ʧin]和“臻”[tʂəs]的對立。

  虎韻以下有入聲,可不分陰陽。因此在書前頭《韻略》部分都是5個字一組,象“匏母,虎韻”的“夫符府父福”。實際讀音不見得這樣。《韻略》收字也和正文有不合處,如“樸”字《韻略》在⑧駝,正文在⑦虎。

  以上是北京大學藏舊鈔本“寶旭齋”刻《新纂五方元音》的概況。現在通行本都是“廣寧年希堯增補”本。(見圖)流傳極廣,而且不隻一種。除大量增字以外(也刪少量字),音系也有改動,特別是在入聲字上。比方”獲”字,鈔本放在“壞、淮、槐”等字下頭,年本放在“禾、火、禍”等字下頭。問獲鹿縣人,他們念音等於北京huáilù。北京書音念huòlù。正好像北京口語音“色”念shăi,書音念sè一樣。

樊騰鳳著《五方元音》

  這本書在北方一直流行到民國初年。人們常用它來查有音無字的音節該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