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隸書分秦隸、漢隸和八分。秦隸指秦始皇時期使用的簡體字。漢代日常應用仍是隸書,但是形體、筆勢不斷發展,東漢中期出現莊重典雅的新體,熹平四年(175)以新隸體立石經於太學,成為國傢的標準書體,魏以後稱之為八分。

  隸書形成於秦代,其淵源是久遠的。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文字應用日廣,筆劃趨向省減和平直。六國各自為政,文字省減各有異同。秦國沿用西周籀文為標準字體,變化極慢。秦始皇滅六國,以當時已趨省省改的籀文為標準字體,推行統一文字的政策。漢代稱省改前的籀文為大篆,省改後的為小篆(見篆書)。這都是上層使用的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之敘說:“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晉代衛恒《四體書勢》說:“下土人程邈為衙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員,員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為禦史,使定書。或曰邈所定乃隸字也。”小篆和隸書同是簡化大篆而成的。其實秦人寫簡筆字並不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才有。秦國嚴格執行“物勒工名”的制度,歷年各地出土戰國時期秦國的兵器、漆器、陶器上筆劃省減、直多彎少的簡體字都出於工匠之手,已是隸書的雛形。程邈本是小吏,在獄中對照大篆把他熟悉的簡體字加以整理,是合乎情理的事。秦始皇使他出獄當禦史來“定書”,是罕見的破格提拔,反映出簡體字應用日廣,急需規范化的形勢。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約為秦始皇三十年的1200多枚竹簡上就都是規則、熟練的隸書。秦推行小篆隻是為保持秦人的篆書傳統,具有政治意義,隸書在實際應用上已占優勢。小篆比六國文字復雜難寫,隸書比六國文字簡易,更符合全國人民的需要。秦始皇用小篆統一文字,事實上變成瞭用隸書統一文字瞭。

  隸書的字體結構基本定型,繼續簡化的隻是少數字,形體和筆勢有很大的變化,明顯地可分3期:①秦隸,如雲夢竹簡,字形較方,雜有豎長形,少波勢,略存篆意(圖1)。②漢隸,如西漢武帝到東漢光武帝時期的居延漢簡和敦煌、新疆各地出土的漢簡,字形橫向發展,豎短橫寬,波勢極大(圖2)。③八分,如《熹平石經》,形體方正,筆劃勻稱,波勢工整(見彩圖)。

  漢隸發展到八分,已經成為國傢的標準書體。日常應用的字從筆法上繼續簡化,到魏晉又形成真書。真書在隋唐以前仍帶有隸書的筆意,後人把魏晉南北朝的真書都稱隸書,是對隸書范圍的擴大。

圖1 秦隸《雲夢秦簡《效律》

圖2 漢隸(漢簡《急就章》)

圖3 東漢《熹平石經》殘片

圖4 東漢《熹平石經》殘片(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