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是一種外語教學。它的任務是訓練、培養學生正確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交際;對以漢語教學、研究和翻譯為終身職業的學生則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多半是成年人。

  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由來已久,肇始於漢代,大興於唐代。當時外國留學生、學問僧在國學肄業或在寺院習經法者多達數千。西起安息、天竺,東至高麗、日本都有來學漢語文的。他們學習或以經商、傳教為目的,著重口語,或以研究漢學為目的,著重書面語。明明末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和清末威妥瑪的《語言自邇集》可算當時影響較廣的、有代表性的漢語教材。

  中國把漢語作為外語在大學講授是從1950年開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5個東歐國傢派來瞭第一批留學生。教育部為此在清華大學設立瞭東歐留學生漢語專修班。學生在專修班進行1~2年語言訓練,然後轉入其他大學學習文學、歷史等專業。

  1952年,上述專修班調整到北京大學,改名為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留學生的國別又增加瞭民主德國、蘇聯、蒙古、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以後又有荷蘭、意大利、加拿大、古巴等。50年代初為越南學生開辦瞭南寧育才學校附屬中文學校和桂林語文專科學校。60年代初非洲和阿拉伯國傢大批學生來華,為瞭對他們進行漢語教學,北京外國語學院成立瞭非洲留學生辦公室。1962年成立瞭北京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負責各國留學生的漢語預備教育。這所學校1965年改名為北京語言學院。其他有留學生的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學等,仍繼續進行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結合他們的專業提高其語言水平。1965年越南政府派來大批留學生,中國20多所高等院校分別擔負對越南學生的漢語預備教育。漢語作為外語教學達到空前規模。

  1973年以後,來華學習的外國留學生逐年增加。70年代初,來自亞非第三世界國傢的學生較多。隨著中日關系的發展,中美外交關系的建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日本及歐美學生大量增加,至1986年有100多個國傢的留學生在中國高等學校學習。

  目前外國學生來華學習的目的已不限於為入中國大學作語言準備;有許多學生來華前就已學過漢語,因此,對外漢語教學在學制、課程設置以及教材上都應考慮各種不同的要求。現在設有為學習專業做語言準備的正規班,有為已經學過漢語、來華進修以提高某方面實踐能力的各種進修班,以及讀學士學位的四年制漢語文專業班,調整和增設瞭有關的課程,編寫瞭相應的教材。

  1978年夏,中國首次舉辦署期漢語進修班。從1982年起這種短期進修班改為常年招生。目前共有60多所大學對外國留學生開設長期或短期的漢語課程。

  把漢語作為外語在外國人中進行教學,有下列特點:

  ①教學時間一般隻有1~2年,最多4年,這就要求選擇最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

  ②漢語是有聲調的分析型語言,書寫形式是方塊字,漢語語法又有一些獨特之處,所以,母語是沒有聲調、以拼音為書寫形式的屈折語言的學生對漢語感到特別陌生,這就要求更加講究教學方法。

  ③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和語言習得過程均有不同,必須在沒有現實語言交際活動的條件下,創造學習漢語的環境,精心設計並組織教學和模擬的交際活動。

  針對上述特點,對外漢語教學過程始終要遵循實踐性原則、與學生母語進行對比的原則和啟發學生自覺性的原則,並結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具體地解決外國學生的疑難。

  在教學法方面,從50年代起到現在經歷瞭很大的變化。50和60年代初雖然明確教學目的不是講理論,但是仍受傳統教學法的束縛,對初學者通過翻譯講解語音、語法理論。60年代發展成以精講多練為核心的強調培養語言技能的方法。後來受國內外外語教學理論的影響,部分地采用過聽說法。70年代又試驗過句型教學。8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漢語教學法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視,註意在總結自己經驗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外語教學法的長處,逐漸形成瞭下列主要的教學法傾向: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的,力求正確處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加強文化內容的教學;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繼續貫徹實踐性原則;正確處理聽、說、讀、寫、譯之間的關系,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語言教學的規律,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正確處理語言的結構、意義和功能的關系,把結構和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正確處理漢語和學生母語的關系,有控制地使用學生的母語或媒介語。

  對外漢語教學活動包括4個環節:①總體設計,即針對既定的教學對象及其學習目的確定總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據此確定課程設置及各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並制定出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計劃。②教材編寫(包括電教軟件的設計與制作)。③課堂教學(包括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語言實踐活動)。④語言測試(包括各種衡量語言知識和能力的手段)。

  關於教材,迄今為止已出版瞭數十種,影響較大的有:《漢語教科書》2冊,1958年時代出版社出版,有英語、法語、德語、緬甸語註釋本;《基礎漢語》2冊,1971~197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它的續編《漢語讀本》4 冊,1972~197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都有英語、法語註釋本;《漢語課本》2冊,1977~197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有英語、法語註釋本;《基礎漢語課本》5冊,1979~1980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有英語註釋本和教師手冊;《實用漢語課本》6冊,1981~198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有英語註釋本。

  《漢語教科書》較為註重語言知識的系統性。《基礎漢語》企圖擺脫傳統方法,以突出“范句”來提高學生對基本句式的掌握,也偏重語言結構。《漢語課本》和《基礎漢語課本》突出瞭句型操練。《實用漢語課本》則較多地吸收瞭功能法的長處,使學生能在生活中運用所學語言以達到熟練的目的。以上5種教科書,前4種適合中國國內課堂教學使用,第5種供國外課堂教學使用,也可供自學用。

  此外,各大學根據實際情況也編寫瞭各種教材以滿足不同的要求。今後將有計劃地編寫適用於各種教學對象的不同類型的教材,並註重聲像配套。

  為瞭交流對外漢語教學的經驗,1979年出版瞭專業刊物《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年6月成立瞭全國性學術團體“中國教育學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為瞭進一步加強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理論研究和教材建設,1984年在北京語言學院成立瞭語言教學研究所,出版瞭《漢語詞匯的統計與分析》(1985)和《現代漢語頻率詞典》(1986)。這兩項成果是通過人工統計和計算機處理相結合的方式取得的,不僅提供瞭詞的出現頻率,而且還提供瞭詞的使用度,字的頻率及其構詞能力。這對編寫教材有重要參考價值。1985年又成立瞭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該社的主要任務是出版對外漢語教材和跟對外漢語教學有關的其他書籍。

  在國際交往方面,建國初期中國政府即應若幹國傢之聘,派遣瞭漢語教師出國任教。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國漢語教學的進一步開展,派出任教的漢語教師日益增多,1976~1985年間,共向37個國傢派出教師數百人次。從1980~1983年,中美漢語教師定期舉行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學術討論會。1983年7月中美雙方教師代表在北京商定瞭教材編寫、對比研究等多項合作項目。1985年8 月在北京召開瞭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有20個國傢的260名代表參加,在漢語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瞭廣泛的交流和深入的討論。會議還建議成立世界漢語教學研究組織、世界漢語教師培訓中心和情報資料中心,以加強各國漢語教學、研究人員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