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稱波斯音樂。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的伊朗高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波斯音樂對伊斯蘭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曾產生過重要影響。後來,它雖屬伊斯蘭音樂範疇,但仍保持其鮮明的民族特色。

  據古希臘史學傢希羅多德的記載,波斯帝國時期(西元前550~前330),波斯人在宗教儀典上曾詠唱讚美詩;希臘作傢色諾芬則提到波斯人在與亞述人交戰中曾高唱英雄讚歌。由此可見,古代波斯音樂在宗教儀典和社會生活中已發揮瞭一定作用。

  薩珊王朝時期(224~651)是古代波斯文化的全盛時代,音樂在宮廷貴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於宮廷重視音樂,這一時期曾湧現出許多有名的音樂傢,如拉姆廷、阿紮德、希林、巴爾巴德等。其中巴爾巴德曾創造瞭一套與薩珊歷法相對應的音樂體系,如“7種君王調式”、“30種分調式”以及360種旋律等。在塔克·依·波斯坦遺跡的浮雕和薩珊王朝銀器的雕刻上,生動地描繪出薩珊王朝時波斯人所使用的樂器,如錢格(波斯立式彎形豎琴)、巴爾巴特琴(短頸琉特)、魯巴卜琴(雙共鳴體琉特)、納伊笛、嗩吶以及手鼓等。

  7世紀中葉,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由於波斯歌曲旋律柔美委婉,富有浪漫色彩和飄逸的詩意,深受阿拉伯人喜愛。在阿拉伯帝國初期,波斯風格的阿拉伯歌曲曾風靡一時;波斯人對阿拉伯音樂理論的創建也卓有貢獻,如在阿拉伯音樂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易卜拉欣·穆斯裡和伊斯哈格·穆斯裡父子、《歌曲全集》的作者伊斯法哈尼、著名音樂理論傢薩菲·丁等均為波斯血統。波斯樂器也曾傳到阿拉伯,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弦鳴樂器巴爾巴特琴,它在先伊斯蘭時代已傳入阿拉伯半島,後逐漸與阿拉伯古樂器米茲哈爾結合,演變為伊斯蘭的代表性樂器烏德。

  阿拉伯人占領波斯後,阿拉伯音樂也隨之在波斯廣泛流傳,並對波斯音樂產生瞭深刻影響。如具有波斯特點的12套達斯特加赫就是在阿拉伯瑪卡姆的基礎上,加以程式化而形成的。每套達斯特加赫的首尾皆使用同一種瑪卡姆,該達斯特加赫的名稱亦與它相同,如納瓦、拉斯特、巴亞特等;而樂曲中間所演奏的各種程式化曲調“古謝”則可使用其他瑪卡姆調式。

  波斯的傳統唱法較為獨特,演唱中常運用一種稱之為“塔赫裡爾”的真假聲交替唱法。器樂演奏中的自由節奏是波斯音樂的一個特點。現今代表性的樂器有塞塔爾、塔爾、凱門切和通巴克鼓。

  古代波斯的音階以弦樂器的空弦和3個指位奏出的四音列為基礎。律制方面曾使用過九律、十七律,現今一般用二十四平均律。

  從19世紀後半葉起,西洋音樂開始傳入伊朗。但傳統音樂在伊朗仍然很受重視,伊朗著名的民族音樂傢阿裡·納吉·瓦茲裡創建瞭民族音樂學校;德黑蘭大學音樂系也設有民族音樂的課程和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