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瑤族民間舞蹈。流行於廣東、廣西、湖南等省瑤族聚居地區,多在瑤族傳統節日、慶祝豐收、喬遷或是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瑤族長鼓舞的歷史悠久,在瑤族傳統的祭盤王儀典中和在一些驅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術活動中常跳此舞。現在瑤族長鼓舞已經成為群眾性文娛活動。

  瑤族長鼓的鼓身為木質,兩端挖空,蒙以羊皮。鼓分大小兩種,大長鼓長1米以上,鼓面直徑0.2米,中間鼓腰細7~8釐米;小長鼓長約0.8米,鼓面直徑約0.1米。擊鼓時常用黃泥漿糊在鼓鼓面上,調節音色,故這種舞蹈也稱黃泥鼓舞。

  廣東排瑤地區的長鼓舞為男性舞蹈。舞者將大長鼓斜掛在腰間,左手持竹片擊鼓,右手用手掌拍擊。表演形式有雙人對舞和眾人圈舞。對舞時一人領擊起舞,另一人對應相合;圈舞時也由一人領,眾人合。舞蹈以擊鼓時晃動鼓頭而帶動上身連續環動和半屈膝柔緩起伏的步伐為基本動律。廣西大瑤山一帶的大長鼓中又有公、母之分。公鼓形同上述,左手持鼓,右手拍擊;母鼓形短而粗圓,由一領舞者掛在腰間。領舞者多由村寨中年長的鼓手擔任。通常由1隻母鼓、4隻公鼓組成舞隊,由母鼓掌握整個舞蹈的節奏。鼓手為男子,女子持手巾邊舞邊唱穿插其間。

  小長鼓由大長鼓演變而來,主要流行在廣西大瑤山和湖南瑤族地區。通常是2人或4人手持長鼓對打起舞,逢盛大節日,參加人數眾多。小長鼓輕便靈活,舞蹈動作花樣多,因膝部屈伸程度和耍鼓時部位高低不同而分“高樁”、“中樁”和“低樁”3種姿勢。打法上分為“文打”和“武打”,“文打”動作溫和、舒展,“武打”動作粗獷、復雜。還有在一張或兩張壘起來的桌子上對打的“打高臺”,舞技難度較高。瑤族長鼓的打法各地有別,有36套之多,根據內容可分為:蓋房子的、農業生產的、制做長鼓的、禮儀性的和遊戲性的等。每套動作都是由慢變快,逐漸形成高潮結束。這種舞蹈以自身鼓點為主要伴奏,也常用嗩吶、大鑼、大镲伴奏。在群眾較多時,常一起伴唱黃泥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