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主要聚居於中國新疆伊黎河流域的察佈查爾、鞏留、霍城和塔城,以及遼寧瀋陽的興隆太錫伯族自治鄉,吉林省扶餘縣和前郭羅斯等地。人口83629人(1982年統計)。錫伯語屬阿勒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使用滿文。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居住在新疆的錫伯族仍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民間藝術。錫伯族音樂主要有民間歌曲、器樂曲和宗教音樂等3類。

  民間歌曲 有塔勒伊烏春、安塔塔青烏春、沙林烏春、阿巴拉西烏春、菲散佈熱烏春等。

  塔勒伊烏春 田野歌。亦稱“吾欣烏春”、“蓋伊烏春”,是錫伯族民歌的典型代表,為數頗多。這類歌曲無固定歌詞,大多在節日和勞動中由男女即興編詞對唱。歌詞兩句為一段,一般上句為12個音節、下句18個音節,形成上短下長兩樂句。而上下句往往采用同一動機起句,下句的後半部是上句後半部嚴格的下五度移位。例如:

《塔勒伊吾春》

  安塔青烏春 屬於生活習俗一類的歌曲。

  沙林烏春 宴席曲。常用於喜慶節日。

  阿巴拉西烏春 狩獵歌。音樂豪邁奔放,表現瞭錫伯族人民的慓悍性格。

  菲散佈熱烏春 敘事歌。以錫伯族的歷史事件為其主要內容,如記述1764年錫伯族由東北遷至新疆的《西遷歌》。這類歌曲都較短小。此外尚有一種被稱為“朱侖呼拉熱木旦”的說書調,主要用於吟誦《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文學名著。其曲調結構一般為上下樂句的單樂段,但不甚嚴謹,時常以字數的多寡而有所伸縮。

  器樂曲 錫伯族現存的器樂曲主要是冬佈爾演奏曲,同時用於“貝侖舞”的伴奏。傳統的歌舞曲有《貝侖舞曲》、《沙吾爾登》、《蝴蝶舞曲》、《多爾格爾》、《阿克蘇木》和《烏蘭克》等。樂器有冬佈爾(近似哈薩克族的冬佈拉)、墨克納(口簧)、菲察庫(雙管6孔葦笛)等。

  宗教音樂 錫伯族的宗教職業者“薩滿”(薩滿教的祭司)、“鬥其”(跳神驅鬼的巫師)、“耳其”(祈禱驅病者)、“相通”(巫婆)等,在宗教活動中各有自己演唱的曲調,稱為“薩滿烏春”、“鬥其烏春”、“耳其烏春”。

  多年來,錫伯族人民吸收各兄弟民族的民間音樂,豐富瞭本民族的音樂生活。錫伯族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平調、越調,就是漢族的陜西地方小戲,其傳統劇目《李彥貴賣水》、《張良賣佈》等被譯為錫伯語,在群眾中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