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民間打擊樂或戲曲鑼鼓音樂的念唱口訣──鑼鼓經記寫的譜式。早年,這些口訣用一些模擬樂器聲音的漢字記寫。因時代、地區及樂種、樂器的不同,各樣狀聲字也互有差異,如清初揚州一帶的十番鑼鼓,用“星、湯、蒲、大、各、勺、同”等字(李鬥《揚州畫舫錄》);而四川鬧年鑼鼓則用“冬、崩、婁、壯”等字。20世紀20、30年代,這些狀聲字才結合現代音樂符號寫成譜式,如冬崩冬崩 冬崩 婁婁婁|壯壯|壯壯壯|之類。另外,過去還有用“○(鑼獨奏)、×(鈸獨奏)、圱(鑼、鈸齊奏)””等符號來記譜,但無統一的規范。

  50年代,出現瞭以漢語拼音字母代音的譜字,如k(匡,鑼獨奏或鑼、小鑼、鈸齊奏)、q(七,鈸獨奏或鈸、小鑼齊奏)、t(臺,小鑼獨奏)、bd(八打,鼓雙簽先後打)等。

  近若幹年,又有按照通用總譜形式記寫的鑼鼓譜。如:

按照通用總譜形式記寫的鑼鼓譜

現將常見的3種鑼鼓譜對照舉例如下:

京劇鑼鼓(紐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