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驥

  中國音樂理論傢、作曲傢、音樂活動傢。原名呂展青。1909年4月23日生於湖南湘潭,逝於2002年1月5日。

  生平 少年時自學簫、笛、揚琴、琵琶,,後又自學鋼琴、小提琴。1927年離開湖南省第一中學後,先後當過中、小學音樂教師和報館校對員及雜志編譯員。1932年在武漢與張庚等創建武漢左翼戲劇傢聯盟,1933年參加上海左翼戲劇傢聯盟音樂小組的活動。1935年聶耳出國後,他主持音樂小組的工作,與沙梅等人組織業餘合唱團,開展群眾抗日救亡歌詠活動。1936年初,左翼劇聯決定解散時,他除與孫師毅組織瞭歌曲作者協會(原名詞曲作者聯誼會)外,還組織瞭歌曲研究會,並經常去女工夜校教歌。在此期間,他創作瞭許多群眾歌曲,並參加瞭進步電影的音樂工作。呂驥在上海期間,曾3次就讀於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習鋼琴、聲樂和理論作曲。

  1937年初,呂驥從上海到北平、綏遠等地,在學生和抗日前線的士兵中,開展救亡歌詠活動。“七七”事變以後,呂驥到山西,在犧牲救國同盟會、決死縱隊從事宣傳工作。同年10月到達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和陜北公學工作,並參加籌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38~1945年,他先後在該院任音樂系主任、教務主任及副院長等職。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呂驥率領魯迅藝術學院大部分師生赴東北解放區,先後任東北大學魯迅文藝學院副院長、院長。1948年春,他籌建東北音樂工作團並任團長。1949年,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成立,呂驥當選為主席,同時負責中央音樂學院的籌建工作。1949~1957年,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在1953、1960、1979年的3屆中國音樂傢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上,都當選為主席,1985年的第4屆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名譽主席。1985年當選為國際音樂理事會名譽會員。

  音樂創作 呂驥的主要創作領域,是在聲樂體裁方面。從30年代初,至抗戰初期,他的主要作品有:《自由神》(電影《自由神》主題歌,孫師毅詞)、《新編“九一八”小調》(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插曲,崔嵬詞)、《中華民族不會亡》、《保衛馬德裡》(麥新詞)、《射擊手之歌》、《武裝保衛山西》等。在延安和敵後抗日根據地時期的作品,主要有:《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凱豐詞)、《陜北公學校歌》(成仿吾詞)、《“五四”運動歌》(馮文彬詞)、《畢業上前線》(成仿吾詞)、《大丹河》(話劇《大丹河》插曲)、《開荒》(天藍詞)、《參加八路軍》(活報劇《參加八路軍》插曲,崔嵬詞)、《華北聯合大學校歌》(成仿吾詞)、《鐵路工人歌》(蕭三詞),以及大合唱《鳳凰涅槃》(郭沫若詩)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呂驥仍然創作瞭不少歌曲,如《反對細菌戰》(郭沫若詞)、《紅領巾萬萬歲》(郭沫若詞)、《祖國頌》、《美國黑人要自由》(光未然詞)、《遊紅山公園》(老舍詞)、《開炮、開炮》(田間詞)、《文明之師》(楊成武詞)等。

  呂驥的聲樂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戰鬥性和群眾性。在題材、形式、音調的構成上顯示瞭他的創作個性。他創作的民歌風格的作品,也各有特色,特別是《開荒》、《大丹河》等歌曲,吸收瞭民間音調,在結構上采用瞭新的手法。八聲部及四聲部混合使用的5個樂章的大型合唱《鳳凰涅槃》,是他對以戲劇性、敘事性為主導的一類音樂體裁,在曲調創作、結構形式、風格特點以及音樂內涵等方面進行瞭一次新的探索。

  理論著述 在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時期,呂驥發表瞭《新音樂的展望》、《偉大而貧弱的歌聲》、《論國防音樂》、《音樂的國防動員》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闡述瞭群眾歌曲的社會意義以及對全國音樂運動的影響。他提倡“新現實主義”,反對“傷感主義”、“自然主義”,要求創作上既要有民族形式,又要有抗日救亡的思想內容。1945年呂驥在延安還撰寫瞭《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提綱》,對民間音樂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發表瞭自己的見解。

  呂驥很重視中國古典音樂的研究。他積極支持北京古琴會的成立,倡導古琴打譜工作,促進《琴曲集成》的編輯出版,並寫瞭《略論七弦琴音樂》的序言。

  1977年春夏,呂驥和黃翔鵬等4人組成古代音樂文物調查小組,到河南、山西、陜西、甘肅4省考察先秦音樂文物,著重研究瞭陶塤與編鐘,獲得瞭對西周、春秋時代的編鐘能夠在一個鐘上發出兩個音的重要成果。這是過去典籍上沒有記載過的中國勞動人民的重大創造。中國對五聲音階始於何時,一直沒有定論,通過這次對陶塤的調查,獲得瞭中國五聲音階形成於母系氏族社會後期的論證。他的《從原始社會到殷商的幾種陶塤探索我國五聲音階的形成年代》的論文,填補瞭中國音樂史研究中的一項空白。

  呂驥還很重視對民族音樂遺產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早在1945年他領導的陜甘寧邊區民間音樂研究會,就編印瞭《邊區民歌選》、《河北民歌選》、《郿鄠》等十幾本民間音樂資料。1948年在東北又編選出版瞭《東北民歌選》和《民間音樂論文集》。1979年,在他的主持下,由中國音樂傢協會與文化部合作,恢復瞭由於“文化大革命”而中斷瞭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的編輯工作。這部預計30多卷的集成編輯工作,得到瞭各省、市音樂工作者的支持。同時還開展瞭《中國器樂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和《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的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