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魯塞爾

  法國作曲傢。1869年4月5日生於圖爾寬,1937年8月23日卒於魯瓦揚。少年時曾學鋼琴,顯露出一定的音樂才能。1887年入海軍學校,從此以海軍軍官為職業。他曾航海到達遠東,對印度音樂深感興趣,這為他以後創作的以印度度印象為基礎的管弦樂組曲《回憶》(1911)和以印度傳說為題材的歌唱芭蕾《帕德馬瓦蒂》(1914~1918)打下瞭基礎。由於喜愛音樂,他曾業餘從巴黎著名管風琴傢E.吉古學習作曲。1898年入聖歌學院,延續瞭10年才修完所學課程。1902年因病退伍,被聘為聖歌學院對位法教授,直到1914年。他門下的學生有E.薩蒂、E.瓦雷茲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參加軍隊,1918年因傷退伍,後專心創作。由於他的成就,1929年巴黎曾舉行魯塞爾節祝賀他60壽辰。他的創作包括各種體裁,大體上可分為3個時期:前期受V.丹第影響較大,如《鋼琴三重奏》(1902)、交響前奏曲《復活》(取材於托爾斯泰小說,1903);中期將丹第的形式感和印象派手法結合在一起,如《第一交響曲》(1906)、管弦樂組曲《回憶》;後期創作已形成自己獨特風格,如《F大調管弦樂組曲》(1927)、《第三交響曲》(1930)、《第四交響曲》(1935)等。其中《第三交響曲》最有代表性,屬新古典主義的作品。其特點是形式明晰嚴整,富於線條思維,和聲結構基本上是有調性的,但和弦結構中常自由地加進變音,配器豐富多彩,節奏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