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音樂理論傢。1886年6月1日生於維也納,1946年8月2日卒於貝爾訥。曾在維也納大學從G.阿德勒學習音樂史。1908年以論文《“奧爾甫斯”以前的格魯克的正歌劇風格》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任瑞士伯爾尼大學講師,自1927年起一直為音樂學教授。他是一位元在音樂研究上富有創見的音樂學者。他的哲學思想深受叔本華的人類意志力創造瞭世界的唯心主義觀點的影響,因此貫穿他所有著作的中心思想是“性靈之力”。他的幾本著作涉及音樂史、和聲、對位法、曲式和作傢的研究,無論從從音樂學或哲學方面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他於1917年寫的《線條對位的基礎》一書,使他獲得很高的聲譽。書中對巴赫小提琴和大提琴獨奏奏鳴曲中旋律的線條和動力作瞭深刻的分析。他認為巴赫的旋律線條在波狀起伏中包含著緊張與松弛的對比與平衡;在單聲部中隱藏的多聲部關系,決定著旋律運動的邏輯;因此,巴赫風格的單聲部線條是多聲部對位的基礎。本書不僅在巴赫作品的研究方面,而且在自由對位寫作和作曲教學方面都產生過巨大影響。1920年,他的《浪漫主義和聲與它在瓦格納〈特裡斯丹〉中的危機》一書出版。該書全面論述瞭19世紀浪漫主義和聲的特性和它的哲學思想。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闡述和聲理論,認為隻有作曲傢的內在心理特質和駕馭音響感覺的造型意志,才能創造和聲的感性表達方式。他首先提出和聲同時具有表現的和印象的兩方面的觀點。表現方面是指和聲的傾向性、運動性和緊張度;印象方面是指和聲的音響色彩。他認為在浪漫主義和聲中存在著“建設的”和“破壞的”兩種相對的力量。他把R.瓦格納的樂劇《特裡斯丹和綺瑟》序曲的第1個和弦作為是浪漫主義意識的象征,該樂劇的和聲在表現性和印象性兩方面都已發展到極限,因而產生兩者無法統一的危機,形成瞭表現主義和印象主義兩種流派。他在《佈魯克納》(1925)一書中闡述瞭關於曲式的理論,認為曲式不是靜止的模式,而是一種創造的過程。他在音樂學上的發現和觀點都總結在他寫的《音樂心理學》(1931)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