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傢柏拉圖的主要著作。又譯《共和國》、《國傢篇》。這部用對話體裁所寫的著作,名義上是要討論“正義是什麼”,但實際上卻論述瞭柏拉圖對於宇宙、知識、倫理、社會以及教育各方面的看法;提出瞭他所設想的理想王國,而這個王國就是他的哲學體系中的“理念世界”。著作中講得最多的是教育,因為他想從對未來統治者的教育入手來建立這個理想王國。

  《理想國》共分10章,大體上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是從第一章到大約第五章末尾,描述瞭理想王國的的組織。第二部分包括第六和第七兩章,由於柏拉圖認為,理想王國的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傢,於是在這兩章裡討論瞭“哲學傢”的定義和應給予哲學傢怎樣的教育。第三部分是討論各種實際存在的體制及其優缺點。

  柏拉圖的理想王國包括3個等級:管理國傢的哲學王;保衛國傢的軍人;從事生產勞動的手工業者和農民。這些等級是世襲的,前兩個等級是統治階級。柏拉圖的理想王國基本上是以斯巴達的貴族專政為模本,並把埃及的等級制度加以理想化的產物。在柏拉圖看來,理想國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保證統治者把國傢治理成為一個“善的王國”。而這就首先要考慮對未來的統治者進行怎樣的教育。柏拉圖認為,貴族婦女和男子享有同等的教育權利,都可以被教育成統治者。應該要求他們學習音樂和體育。音樂是為瞭陶冶心靈,體育是為瞭健全體魄。通過這兩方面來培養他們具有勇敢的品質和威嚴的禮儀。因此,要對未來的統治者從小就註意教育,對他們所聽的音樂和故事都要經過嚴格的檢查,並註意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柏拉圖還認為,為瞭使統治者保持靈魂的純潔,他們不應有私產,也不應有傢庭。

  第五章後半部至第七章末尾主要是討論:①什麼是哲學;②一個氣質相宜的青年男子或女子怎樣才能被教育成為一個哲學傢。柏拉圖認為,哲學是“對真理的洞見”,而不純粹是理智的。哲學不僅是智慧,而且是愛智。在第七章,柏拉圖用瞭一個比喻來說明他的觀點。他說,想象一群囚徒住在一個地穴裡,這個地穴有一個通光線的長甬道。這些囚徒從小手腳都被綁住,隻能向前看。有一道光從他們背後高處照下,在這些囚徒面前有一道短墻,好像一個屏幕,在它上面顯映出各種人形以及各種材料做成的各種動物形狀和影像,其中有些人在說話,有些人則沉默著。這些囚徒把他們在屏幕上看到的這些影像當作真實的東西,被影像所欺騙。人們要認識真實的世界(柏拉圖稱為“理念世界”),就必須打破鎖鏈,跑到地穴外面去。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看到真實世界的人就是掌握瞭知識的人,就是哲學傢。要打破鎖鏈,獲得真知,就必須接受適當的教育。

《理想國》英文版封面

  柏拉圖認為,未來統治者從20~30歲,除瞭繼續深入學習音樂和體育外,還要學習算術、幾何學、天文學與和聲學等4門學科。因為算術能喚起思考力,引導心思向上;幾何學是關於永恒存在的知識,可以引導心靈面向本質實在;天文學不僅是觀察天象,而且可以促使心靈向上,洞見宇宙的千變萬化,有助於解決一般的問題;和聲學用以研究聲調與和音。30歲以後,他們就要學習辯證法,從事理性探討,洞見本質的存在,最後掌握“善”的本性。

  K.馬克思指出:“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分工被說成是國傢的構成原則,就這一點說,他的理想國隻是埃及種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5~406頁)。但它是西方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的思想傢和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T.莫爾,以及18世紀法國的J.-J.盧梭等都曾受過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