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有河南越調和湖北越調等。其淵源待考。

  河南越調,又叫“四股弦”。清乾隆年間,在河南南陽一帶已廣為流行。咸豐以後,豫西南越調班社紛紛建立,主要有鄧縣老越調班、禹州馬車廠班、許昌一道轍班、長葛縣長慶班、襄城縣七班。1949年後,鄭州及商邱、南陽、周口、許昌等地都相繼成立越調劇團,主要演員有張秀卿(大寶貝)、史道玉(玉娃)、張桂蘭、申鳳梅、毛愛蓮等。越調唱腔質樸自然、婉轉動人,調式主要是宮調式,板式有慢板、流水、銅器器調、贊子、導板、飛板、緊打慢唱、哭腔等,並有吹腔和雜調。曲牌約有200多個,分笛牌、弦牌兩部分,他們多來自較早的戲曲和民間樂曲。演唱方法以真聲為主,假聲為輔。凈行唱腔的主音比其他行當高5度。河南越調因其流行地區不同而分為“上邊”(指豫中一帶)、“下邊”(指豫西南一帶)、“小蠻調”(指豫北一帶)。主奏樂器是四弦(象鼻四弦),辛亥革命以後吸收的短桿墜胡也可用作主弦。劇目共有500多出,分正莊戲(即袍帶戲)和外莊戲(多為民間生活戲)。代表劇目有《哭殿》、《刮海》、《下南唐》、《收薑維》、《無佞府》、《火焚繡樓》、《李天保吊孝》、《李雙喜借糧》、《諸葛亮吊孝》、《白奶奶醉酒》等。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李天保娶親》、《諸葛亮吊孝》、《智收薑維》、《白奶奶醉酒》和創作、改編的現代劇目《賣籮筐》、《夫妻倆》、《扒瓜園》等已攝制成影片。

《諸葛亮吊孝》劇照(申鳳梅飾諸葛亮)

  湖北越調,又名襄河越調,流行於襄陽、鄖陽、荊州、宜昌等地。清代中葉已相當興盛,知名班社先後有陽春班、泰和班、三盛班、宏春班等。名藝人有藍隨娃(二凈)、劉黑娃(十雜)、李友元(十雜)、王正旦、周連成(三生)、郭雲亭(七小)等。1949年後,曾一度成立專業劇團,現民間仍有業餘活動。唱腔主要為越調,兼唱吹腔、七句半、昆腔等。板式有慢板、垛板、快二流、慢二流、導板、飛板、間板、滾板等,還有四句越調澄清慢板(類似慢三眼,格式為四句唱詞)。男腔下句多落”sol”音,為徵調式(快二流下句則落“do”音);女腔下句落“do”,為宮調式。真假聲並用,高亢激越,主要樂器為四弦。行當為末、凈、生、旦、醜、外、小生、貼、夫、雜10行制。重生、末和凈行。過去常演的劇目有《文王爬坡》、《沙陀國搬兵》、《海潮珠》、《牧羊卷》、《李逵摸魚》、《王彥章擺渡》、《討州戰蕩》、《雷振海征北》等,《宋江殺惜》、《三結義》等唱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