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臺,當地稱為“靠山吼”。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誌》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傢,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另據同治年間,朱仙鎮《重修唐明皇宮碑》記中所說,當時捐款的78個戲班,分屬於商丘、許昌、新鄉等地,足見其流佈之廣。在上述4個支派中,以祥符調的力量最為雄厚,它與沙河調、豫東調比較接近,一般統稱為豫東調,以商丘、開封為活動中心,在發聲上多用假嗓,音域較高,俗稱“上五音”。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多用真嗓、音域較低,俗稱“下五音”。前者激越、輕快,後者悲涼、纏綿。1927年後,出現瞭女演員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等,她們先後在開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瞭墜子、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鎮南等為陳素真、常香玉等編寫瞭一批新戲,使豫劇的舞臺藝術發生瞭顯著變化。1938年後,常香玉在豫西調的基礎上,吸收豫東調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卓然成傢。小生趙義庭、須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1949年以後,河南豫劇院三團,以演現代戲為主,創作瞭許多新戲新腔,並培養出一批以演現代戲見長的演員,如高潔、魏雲、柳蘭芳、馬琳、王善樸等。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近幾年來演員多以真聲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於為觀眾聽清。加之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通俗易解,故一躍而成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及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並在各地組成瞭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板式有5類:①慢板類,包括慢板、金鉤掛、連環扣等;②二八板類,包括二八、慢二八、花臉二八、快二八、緊二八、緊打慢唱等;③流水板類,包括流水、慢流水、快流水、流水聯板等;④飛板類,包括飛板、滾白等;⑤其他板類,包括狗嘶咬、呱噠嘴、垛子、大小栽板等。伴奏樂器,過去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組成場面之說,現在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弦、月琴、皮嗡、笛子、嗩吶、琵琶及鼓板、梆子、大鑼、二鑼、手鈸等。伴奏所用的曲牌共300餘種。豫劇的音樂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文場柔和舒暢,武場熾烈勁切,藝術風格豪邁激越。

  豫劇的腳色行當分:①四生,包括老生、大紅臉、二紅臉、小生;②四旦,包括青衣、花旦、老旦、彩旦;③四花臉,包括黑臉、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過去常演劇目:生行有《斬子》、《罵閻》、《渭水河》、《哭頭》、《跑坡》、《臨潼山》等;旦行,豫東有《打金枝》、《罵金殿》、《曹莊殺妻》、《牧羊卷》,豫西有《打漁殺傢》、《玉虎墜》、《劉全進瓜》、《抱琵琶》;黑臉有《鍘郭槐》、《鍘包勉》、《鍘美案》、《牌坊斷》;花臉有《黑下山》、《紅下山》等;醜(三花臉)有《借妻》、《閻王樂》、《掛門牌》、《對哆囉》等。此外,還有一些語言樸實風趣,鄉土氣息濃鬱的小戲,如《王金豆借糧》、《老於婆勸架》、《借缸》、《推磨》、《賣苗郎》。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見彩圖)、《破洪州》、《秦香蓮》、《對花槍》、《唐知縣審誥命》、《花打朝》、《梵王宮》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見彩圖)、《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制成影片。

豫劇《穆桂英掛帥》(馬金鳳飾穆桂英)

豫劇《朝陽溝》(魏雲飾銀環,常香玉飾拴保娘)

《劉胡蘭》劇照(柳蘭芳飾劉胡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