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

  越劇女演員。浙江省嵊縣人。1933年入四季春科班學正旦,同時學些紹興大班的武戲。滿師後,一度與越劇早期名旦王杏花合作,唱腔、表演受到王杏花的影響。1936年到杭州演出,初次掛頭牌。同年秋第一次到上海演出。為瞭擺脫當時社會上惡惡勢力的糾纏,她結身自勵,持齋茹素,不唱堂會,不拜“過房娘”。1942年,她看瞭一些充滿愛國熱情的話劇,深受鼓舞,在大來劇場倡導越劇改革,聘請編劇、導演、舞美設計師,逐步建立起正規的排演制度;廢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劇本;開始運用燈光、佈景,並參照古代繪畫,根據人物身份設計服裝。其他劇團紛起仿效,經過改革後的新越劇得到迅速發展。

  袁雪芬在表演、唱腔上善於博采眾長,吸收融化瞭話劇、電影的表演手法,真實、細膩地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活動;吸收昆曲載歌載舞的特長,設計瞭許多優美的舞蹈身段。1943年演出《香妃》時,和琴師周寶才一起創造瞭新的“尺調”唱腔,後被其他越劇演員所吸收,並不斷豐富,形成瞭不同的流派。她的唱腔旋律淳樸,節奏多變,感情真摯深沉,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並茂。她創立的“袁派”藝術深受觀眾喜愛,並為一批越劇演員所師承。

  袁雪芬主張戲曲應該對社會起有益的作用。在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時期,她曾演出瞭《香妃》、《紅粉金戈》、《木蘭從軍》、《黑暗傢庭》、《王昭君》等表現愛國思想、歌頌民族氣節、反對封建禮教的劇目。1945年,成立以袁雪芬為首的雪聲劇團。1946年,她在上海把根據魯迅的名著《祝福》改編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劇舞臺。此後,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支持下,袁雪芬團結越劇演員,在1947年8月《山河戀》聯合義演以及同年10月筱丹桂之死事件中,同國民黨當局進行瞭堅決的鬥爭。

  1949年,袁雪芬和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作為戲曲界特邀代表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1953年,演出瞭根據王實甫原著改編的《西廂記》。同年,與范瑞娟合作主演瞭1949年以來中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獲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以她為首的上海越劇院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蘇聯演出,1960、1961年先後到香港、朝鮮演出,1978年越劇《祥林嫂》攝制成彩色影片。(見彩圖)

越劇《祥林嫂》(袁雪芬飾祥林嫂)

袁雪芬在《西廂記》中飾崔鶯鶯

  袁雪芬曾當選為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中國戲劇傢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並任上海越劇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