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

  京劇演員,工花旦、閨門旦。原名詞,又名秉彝、秉超,字慧聲,號留香,藝名白牡丹,後用慧生。河北東光縣人。幼年傢貧,在義順和梆子班隨師龐啟發學藝,習花旦,首次演出於天津魁星樓。1910年入京,從著名梆子演員侯俊山(十三旦)學《辛辛安驛》、《花田錯》等戲。翌年入三樂(後改正樂)社科班,曾與尚小雲、芙蓉草(趙桐珊)並稱“正樂三傑”。後從薛蘭芬、路三寶學京劇,又拜吳菱仙、陳德霖、王瑤卿為師,並向孫怡雲、田桂鳳、喬惠蘭、曹心泉、程繼先、李壽山等請益。其間還曾與文明戲先驅者王鐘聲合演新劇《傢庭革命》、《一元錢》、《黑奴恨》等。1918年加入喜群社,與梅蘭芳、程繼先合演《虹霓關》,時年19歲,從此專演京劇。先後與楊小樓、餘叔巖、高慶奎等合作。1919年加入永勝社,同楊小樓、譚小培、尚小雲赴滬演出,並與周信芳、蓋叫天、馮子和等合演《趙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橋》等,名重一時。1924年,在滬拜於國畫大師吳昌碩門下學書畫。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拒絕去東北為日本占領者和漢奸演出,並曾多次舉行義演,籌款慰問抗日將士。

  荀慧生從20年代起即致力於京劇藝術革新的探索。由於他功底深厚,戲路寬廣,又出身於梆子班,故能吸取梆子旦腳藝術之長,熔京劇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的表演於一爐,兼收京劇小生、武生等行當的技藝,從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妝服飾等各方面進行瞭切合自身條件的改革和創造。到30年代,逐漸形成風格新穎,獨樹一幟的“荀派”藝術。

  荀慧生善於融化京劇老生、小生和老旦唱腔的旋律因素,並從昆曲、梆子、漢劇、川劇乃至歌曲中吸取有益成分,創制新腔。《勘玉釧》中的〔二簧快板〕,《紅樓二尤》中的〔四平調〕,《紅娘》中的〔反四平〕等,在板式、腔調、節奏和色彩上都比傳統唱腔有很大變化。他在《紅娘》等劇中借鑒梆子的“跺板”、“跺字”等演唱方法,使唱腔銜接自然,一氣呵成。他的唱腔風格素以柔媚婉約著稱,但結合不同的人物,又有不同的變化。如刻畫小傢碧玉的喜劇人物,則嬌憨俏麗;刻畫深閨宮苑的悲劇人物,則淒楚哀婉。他的念白口齒伶俐,柔和圓潤,在傳統京白、韻白的基礎上,創造瞭一種京、韻間雜,接近口語的念法,感情真切而富於韻律美。荀慧生的做功來自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身段動作變化多姿,既註重造型美和舞蹈美,又註意生活細節的創造,要求有生活的真實感,力求消除舞臺上下的隔閡,讓觀眾感到與劇中人親密無間。在指法、水袖、圓場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尤其講求眼神的運用。他武功紮實,演靠把戲身手矯捷(如《英傑烈》);撲跌技巧幹凈利落(如《戰宛城·刺嬸》)。他主張演劇要“熟戲三分生”,反對“千人一面”,要求塑造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

  荀慧生曾與陳墨香、陳水鐘等合作,編演多種劇目,其中不少劇目在藝術上得到王瑤卿的指教,流行較廣並表現瞭荀派藝術特色的作品有三、四十出,其中包括:喜劇《丹青引》、《紅娘》、《勘玉釧》、《元宵謎》,悲劇《釵頭鳳》、《魚藻宮》、《紅樓二尤》、《杜十娘》、《還珠吟》、《霍小玉》,兼帶武打的《荀灌娘》、《十三妹》、《陶三春結婚》,從梆子移植的《花田錯》、《辛安驛》、《香羅帶》、《英傑烈》,從昆曲改編的《繡襦記》、《荊釵記》,從傳統折子戲增益首尾的《玉堂春》、《金玉奴》、《得意緣》以及《平兒》、《晴雯》、《香菱》等。這些戲裡的各種人物,諸如天真無邪的少女,聰明伶俐的丫環,溫柔善良的少婦,英勇果敢的巾幗英雄,被污辱和被損害的下層婦女等,他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獨具風采。

荀慧生在《繡襦記》中飾李亞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荀慧生熱心於戲曲改革,先後修改瞭《紅娘》、《荀灌娘》、《釵頭鳳》等戲。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與於連泉(筱翠花)合演《樊江關》,獲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頒發的獎狀。1956年排演瞭《卓文君》。

  他的藝術論述和代表劇目,編有《荀慧生演劇散論》、《荀慧生演出劇本選集》行世。1960年出版的評論集《荀慧生舞臺藝術》,對荀慧生的為人為藝、荀派藝術的風格特征等作瞭比較全面的介紹。學荀而成就較突出的有童芷苓、吳素秋、劉長瑜等。荀慧生曾當選為北京市第一、二、三、四、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梆子劇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