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彈詞作品。原作脫稿於清順治初年,其後即有傳抄本流行。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刻本為嘉慶甲子(1804)遺音齋刊刻,有署名梁溪陶貞懷的《自敘》。蔣瑞藻《小說考證續編》卷一引《閨媛叢談》:“《天雨花》彈詞共三十餘卷,而一韻到底,洵乎傑作也。其署名為梁溪女子陶貞懷,而近人謂實出浙江徐致和太史之手,為其太夫人愛聽彈詞,太史作之,以為承歡之計。則所謂陶貞懷,似系子虛烏有,未知然否?”另有熊德基《〈天雨花〉作者為明末女子劉淑英考》,推論詳細,可為一傢言。此外,北京京圖書館藏高陽齊氏捐獻的有殘缺的26回清代抄本,沒有作者署名和《自敘》,在內容情節等方面也與嘉慶刻本有一些不同之處。

清三餘堂刻本《天雨花》

清三餘堂刻本《天雨花》

  《天雨花》一書,清嘉慶年間楊芳燦就將它與《紅樓夢》並提,有“南花北夢”之說。此說雖有些過譽,但它確實是彈詞文學中思想性、藝術性都較高的一部作品。《天雨花》以明萬歷至天啟年間朝廷內部鬥爭為背景,表現瞭有正義感的官僚左維明及女兒左儀貞等人與萬歷、泰昌年間權相方從哲、皇戚鄭國泰以及天啟年間閹宦魏忠賢的尖銳復雜的政治鬥爭,是一部政治色彩很濃的作品。開首就以左維明之父的殉國,顯示瞭明末北部邊境嚴重外患,接著通過左維明少年時期的見義勇為,描繪瞭佃農備受豪紳壓榨的慘狀,揭示瞭明末釀成農民大起義的政治原因。隨後,通過左傢及親友桓、王、趙、杜四傢與謀奪帝位的鄭國泰、方從哲、魏忠賢的鬥爭,反映瞭明末貪婪腐朽的權臣、宦官集團和以東林黨人為代表的開明地主集團之間的激烈鬥爭。作品藝術地再現瞭充滿矛盾和危機的明末政治局面,具有一定的真實性。阿英《讀〈天雨花〉舊抄二十六回本札記》一文認為,這部作品反映瞭當時極其強烈悲壯的民族情緒,當是明代遺民之作。他將舊抄本與通行的刻本比較,證明刻本有一些明顯的改篡之處,如誣蔑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等筆墨,都是舊抄本中沒有的。因此現存舊抄本當更接近於原作。但刻本的藝術性較舊抄本有所提高,在貫串情節、改正訛奪等方面皆有可取之處。

  此書一直未聞有藝人彈唱,但對戲曲頗有影響。清代有孔廣林據以改編的《女專諸》雜據;近代有根據此書部分情節改編的京劇《盤龍劍》、評劇《禦河橋》、越劇《天雨花》、川劇《三錯緣》、閩劇《黃靜英迫水》等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