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傢庭、廠商和金融機構如何通過估量風險和預期收益率來決定現有金融資產的選擇及其最佳投資組合的理論。又稱資產組合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金融資產的多樣化和大量積累,使經濟主體產生瞭對之進行選擇的需要。在英國經濟學傢J.M.凱恩斯關於貨幣與金融證券之間進行選擇的流動偏好理論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傢J.托賓H.M.馬科維茨提出瞭資產選擇理論。托賓於19958年在《流動偏好與對待風險行為》一文中,對怎樣通過估量風險和預期收益來決定資產選擇進行瞭分析。

  托賓提出瞭“風險–收益無差異曲線”和“有效資產曲線”,並給出利用這兩條曲線找出最優資本組合點的方法。馬科維茨則於1959年在《資產組合選擇:投資的有效分散化》一文中論證,不能隻將預期收益最大化作為資產分析的決定準則,在資產結構選擇中應把風險和預期收益結合起來考慮,雖然能夠通過對證券的明智選擇而減少風險,但是風險的減少通常意味著預期收益的下降,投資者必須在收益與風險之間有所取舍,關鍵是弄清哪些資產是風險和收益的最有效結合的資產。

  現代資產選擇理論首次引入風險因素,從未來預期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出發,對各種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進行權衡與比較,認為任何證券形式的資產都具有收益與風險並存的兩重性,關鍵是投資者要以資產組合的方法去降低風險。要在各種資產之間進行選擇,形成最佳組合,使其在投資收益一定時,風險最小;或投資風險一定時,收益最大,以便通過最適當的搭配購買各種金融資產來減少風險,獲得最大收益。

  資產選擇論對解釋資本國際流動具有重要的意義。既然所有的資產都具有收益和風險兩重性,而不同的資產又具有不同的預期收益和風險的組合,因此,各國投資者為避免風險,總是傾向於將投資分散地投在眾多國傢多種資產上來獲取利益。因為分散投資將有助於分散風險。當代國際資本移動的一個重要動因就是為瞭分散投資風險而在國際范圍內進行多種資產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