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科高等學校。屬教育部。校址在江蘇徐州和北京。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後改稱福中礦務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抗日戰爭期間遷西安等地並參與組建西北工學院。抗戰勝利後複校,先後在洛陽、鄭州、蘇州等地辦學,1950年自河南焦作遷至天津,改名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相關科系併入該校。1953年遷遷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文化大革命”期間遷四川,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1978年遷江蘇徐州,復名中國礦業學院,同時在北京設立研究生部。1988年改現名。1997年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據2008年4月11日公佈數字,中國礦業大學(徐州)設有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理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化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環境與測繪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文學與法政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體育學院等18個學院,2001年設研究生院。有60個本科專業,設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0個博士點,100個碩士點,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采礦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礦物加工工程、巖土工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及理論8個國傢級重點學科。2008年學校有教職工3 0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 400多人,包括教授253人,副教授369人,博士生導師17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在校各類學生4萬多人,其中研究生5 000多人,普通本科生25 000餘人,留學生100餘人。圖書館擁有文獻總量3 294 176冊(件),其中紙質文獻1 836 580冊。校園占地面積約294.20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出版物有《中國礦業大學學報》(含自然科學中文版、自然科學英文版、社會科學中文版)、《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煤炭高等教育》等,並設有出版社。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07年設有研究生院和10個學院,有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巖土工程、工程力學、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等8個國傢重點學科。9個具有博士、碩士整體授予權的一級學科,11個博士後科研活動站;有50個博士點,96個碩士點,62個本科專業。有2個國傢重點實驗室、1個國傢煤礦瓦斯治理工程研究中心、20多個基礎和專業基礎實驗室,還有水煤漿世界實驗室、中日地層環境力學中心以及國際交流中心。學校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與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其中兼職院士5人),博士生導師125人,碩士生導師130人,教授109人,副教授104人,57%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91%的教師具有碩士以上學位。2007年學校在校學生8 500餘人,其中研究生3 300餘人,本科生4 600餘人。圖書館擁有圖書文獻76萬餘冊,其中紙質文獻51萬餘冊,電子圖書25萬餘冊。學校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傢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