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宋折納絹帛的一項重賦。南宋初,在和買演變為定額稅的同時,又將夏稅與和買絹帛之類折納錢幣。廣西路在北宋時已將夏稅麻佈改納折佈錢,南宋時又加重稅額。川峽四路有兩川(成都府路、潼川府路)畸零絹估錢、四川激賞絹(後利州路與夔州路減免,則稱兩川激賞絹)、兩川綿估錢、西川(成都府路)佈估錢,則將絹、綿、麻佈等折鐵錢與紙幣錢引輸納。在江南、兩浙等路,則有東南折帛錢。最初在建炎三年(1129),規定兩浙路全部上供絹,每匹折錢二貫。後又按夏稅、和買(綢)絹一半折錢錢的比例,推廣於各路。

  南宋東南各路各個時期的折帛比例不盡相同,如宋孝宗趙眘時曾規定折二分,絹折三分,綿折五分,而各地官吏又往往不按規定比例征收折帛錢。東南折帛錢額最高曾達每匹十貫以上。紹興十七年(1147),規定兩浙路夏稅絹每匹折錢七貫,和買絹每匹六貫五百文,綿每兩四百文;江南路絹每匹六貫,綿每兩三百文。宋孝宗時,規定東南折帛錢以銅錢、東南會子中半輸納,南宋晚期,又改為以銅錢、關子中半輸納。在某些地區,官吏還迫令百姓折銀輸納。據紹興後期統計,東南折帛錢收入達六百萬貫左右,為南宋極其沉重的一項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