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利用光的作用直接地或間接地在某種光敏表面形成可見圖像過程的化學分支。照相可分為黑白和彩色照相,傳統的黑白感光照相材料是鹵化銀,因此照相光化學首先是銀鹽光化學。照相過程一般分為膠(底)片曝光和膠片顯影為照片。典型的照相膠片含有由難溶的銀鹽所組成的微小晶體顆粒,這些顆粒懸浮於明膠乳劑中,並塗佈在玻璃板或塑膠片基上形成膠(底)片。光誘導的鹵化銀需要經過顯影,使曝光的鹵化銀轉變成黑色銀原子,形成負像,圖像才能顯露出來;顯影後的底片在相紙上再曝一次光,再顯一次影影並定影後就可在相紙上得到正像。光照後鹵化銀顆粒中的這種遊離銀提供瞭潛影,它們可被顯影劑顯現出來,這一效應通過適當的還原劑(顯影液)被放大瞭10億倍。當曝過光的膠片放入顯影液中時,含有銀原子核心的顆粒要比不含這樣的顆粒還原得更快。在給定的顆粒中,核心愈多,反應就愈快。還原反應為:

  黑白照相術所用的大多數顯影液是由對苯二酚與米吐爾或對苯二酚與菲尼酮組成。如果顯影時間過長或溫度高於規定值則將發生濃厚的灰霧化而使底片報廢,所以通常要仔細地控制溫度。定影是把在沖洗過程中沒有被還原的鹵化銀洗掉,使底片不再對光敏感。雖然鹵化銀不溶於水,但與硫代硫酸鈉(Na2S2O3,俗稱海波)反應後就成為水溶性而被沖洗掉瞭。一般說來,敏感度高的感光材料用加有碘化銀的溴化銀,不太敏感的材料用氯化銀,中等用溴化銀或溴化銀加氯化銀。實際上,可見光譜區對氯化銀是不敏感的,采用多種花青染料作增感劑,可使感光材料的敏感波段覆蓋整個可見光區,甚至達到瞭1 300納米的近紅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