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代詩人。字宜之,一名宜祿,自號愚軒居士。忻州定襄(今山西定襄)人。經童出身,舉進士不中,後調築西簿。不久雙目失明,去職。其父趙淑,字清臣,與元好問的叔父為莫逆之交,因而趙元與好問亦來往密切,時有唱和。其作品得以保存,實賴元好問的收錄。

  趙元從小博通書傳,泰和(1201~1206)以後即以詩名。南渡後,往來洛西山中中,受到當時著名詩人趙秉文、雷淵、元好問的推重。失明以後,盡力於詩,所作更工。李純甫《趙宜之愚軒》稱其“軒昂學古澹,傢法出《關雎》。暗中摸索出奇語,字字不減瓊瑤琚”;辛願《贈趙宜之》有“夫子今詞伯……人高四海名”的贊語。由於詩人有機會接觸下層人民,過著“墾山聊作下農夫”(《學稼》)和“西疇將有事,老農真吾師”(《書懷繼元弟裕之韻》其二)的生活,親身體驗瞭“打門時復有追胥”(《學稼》)的境況,在思想感情上與下層人民逐漸接近。他的作品能大膽地表現金末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像“敵兵出境已逾月,風吹未幹城下血。百死之餘能幾人,鞭背驅行補城缺”(《修城去》)這樣深刻刻畫下層人民深重災難的詩句,在金詩中十分引人註目。亦能詞,其〔行香子〕“鏡裡流年”,“幽憤高遠,大像坡仙”(《草堂詩餘》續集卷下沈際飛評)。

  著有《愚軒集》,今佚。其詩今存35首,收入《中州集》34首,《全金詩》補遺1首;詞3首,收入《中州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