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其特點是分回標目,段落整齊,首尾完具。這種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經歷瞭較長的發展過程。

  宋元的長篇話本,已具有章回小說的雛形。長篇話本由於故事內容複雜、篇幅較大,為瞭講述的便利,就有瞭分卷分目的必要。如《全相平話五種》中的《樂毅圖齊》,分為上、中、下3卷,各卷又依故事內容,分立若幹小題目。又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共有17個章節:“(題原缺)第一;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入大梵天王宮第三……”每節標明題題目、順序,實為小說最早的分回形式。

  元末明初,出現瞭一批文人作傢根據話本加工、再創作的長篇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等。這些小說各分為若幹卷,每卷又分作若幹則,每則各有題目,如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分為24卷、240則,每則的篇幅大致相等,各用整齊的七言單句作標題。這時小說的回目雖沒有正式創立,但章回小說的體制已大體形成。

  到明代中葉,小說的回目正式創立,標明“李贄評吳觀明刻本”的《三國演義》,改240則為120回,它的時代雖難斷定,但明萬歷十七年天都外臣序刻本《水滸傳》已取消瞭卷數,直接標目為“回”,又加上瞭對偶的雙句回目。這個時期創作的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金瓶梅詞話》等,都分回標目,隻是有的回目用單句,有的回目上下句往往對仗不工。明末清初,回目采用工整的偶句,逐漸成為固定的形式。自此以後直至近代,中國的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普遍采用這種形式。這種形式並常為文人創作和加工的短篇話本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