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雕塑傢。原名朝明,後改名竹韶。福建廈門人,世代僑居緬甸。幼年時期隨父母到緬甸,中小學都在緬甸就讀,1927年3月回到廣州,1928年3月考入杭州西湖藝術院雕塑系,翌年底赴法國留學。先在裡昂國立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32年進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雕塑。學習期間曾去埃及、希臘、義大利、英國、德國考察雕塑藝術,對西方雕塑傳統作過廣泛深入的研究。在巴黎期間曾與呂斯百、常書鴻、王臨乙、陳芝秀共同發起組織留法藝術術學會,與在法同學互相切磋,發展新藝術運動。1935年曾到英國倫敦參觀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展覽會,驚嘆祖國藝術傳統的悠久與傑出,決心學習民族傳統雕塑藝術。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離開歐洲經緬甸回國,歷任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委員會委員、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重慶大學建築系雕刻專業教授。1950年3月來北京,參加中國革命博物館籌備工作,並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在教學的同時,致力於中國古代雕刻研究和A.羅丹雕塑研究,著有《中國古代雕刻風格演變》、《中國雕刻史》,並發表有關羅丹與宋陵石刻研究的文章。50年代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虎門銷煙”的創作,是他嘗試運用民族傳統技法創作新題材雕刻作品的開端,以後不斷有新的探索。1981年創作《李四光》、《何叔衡》肖像,《蒲松齡》半身像;1982年創作《蔡元培》半身銅像;1986年創作《孫中山》(見圖)全身銅像等。他的肖像雕塑註重個性與內心刻畫,結構嚴謹,追求神韻。

《孫中山》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