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代晚期王陵所在地。位於河南省安陽殷墟洹水北岸武官村北的崗地上,隔河與殷墟宮廟區相望。因地處侯傢莊附近,又稱侯傢莊商王陵區。1934~1935年曾進行大規模發掘,1949年後又長期進行調查、鑽探和發掘。共發掘大墓14座,小墓和祭祀坑1 400餘座。殷墟王陵區的發現和發掘,對瞭解殷墟佈局、商代葬制和進行商史研究有重要意義。

殷墟王陵區佈局圖

  王陵區范圍東西約450米、南北約250米。大墓分為東西兩區。西區有9座大墓及少量陪葬的小墓,大墓分4列作南北向排列,每列2座,南墓晚於北墓。東區有5座大墓,祭祀坑主要集中在東區(見圖)。

  大墓 除一座未建成的墓外,大墓都有墓道,或1條,或2條,最多的有4條。墓的規模相差極大,最小的連墓道僅長14米左右,最大的連南北墓道長達120餘米。墓室的平面形狀有方形、長方形和亞字形三類。墓室內有槨室,以木板築成,上雕花紋。墓底有腰坑,最多的9個。大多是斜坡墓道,也有臺階狀的。墓室填土中、二層臺上和腰坑內有殉人(見人殉)及犧牲,如武官大墓的東西兩側二層臺上有殉人41個,腰坑和南、北墓道內也有殉人(還有馬),墓室填土中有舉行落葬儀式時所殺人牲的頭骨29個,分3層埋葬。這些大墓曾多次被盜掘,墓室遭到破壞,墓中殘留物極少。僅1400號大墓殘留隨葬品較多,出土大銅鼎2件(牛鼎、鹿鼎)、銅盔100餘個、銅戈370把、銅矛頭360個,及皮甲、盾、車飾、石磬和玉器等。此外,據傳,著名的司母戊鼎為當地人於1939年在一座大墓中發現。關於大墓的年代,有學者認為屬於武丁及其以後諸王時期;另有學者認為,有幾座墓早於武丁時期。

  祭祀坑 祭祀坑大多為東西向,少數南北向。坑中主要埋人,少數埋動物或器物。埋人的坑一般長2米、寬1米、深1~3米,一般埋人10個左右,少數坑隻埋1~2人,分全軀葬、身首分離葬和無頭肢體葬(頭放在別的坑內)幾種。除少數坑外,大多無隨葬品。人牲大多是男性,少數為婦女和兒童。砍頭的都是男性,婦女和兒童都是全屍。所埋動物以馬為多,還有象、狗、豬、牛、羊、猴、狐等。器物坑內埋陶器、銅器和車等。從甲骨文可知,商王祭祖時大量殺人,大部分是俘虜。據鑒定,死者大多屬於蒙古人種的東亞、南亞和北亞類型,他們可能是商王同方國發生戰爭時抓來的俘虜。從祭祀坑排列的狀況和甲骨文的記載推測,這些祭祀坑並不附屬於某個大墓,而是商王用以祭祀列代先祖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