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詩人、劇作傢、翻譯傢。生於托爾瑙州,卒於佈達佩斯。出身於貧農傢庭。16歲時參加蘇維埃共和國紅軍,革命失敗後流亡維也納、柏林和巴黎。1921年在巴黎參加工人運動和法國進步作傢的文化、宣傳活動。1926年回國。1932年因參加營救匈牙利共產黨領導人的活動被捕。伊葉什1928年開始在《西方》雜誌上發表詩歌,屬於“西方社”第二代詩人。20世紀30年代初作為“西方社”成員參加民粹派作傢運動的發起工作和民粹派刊物《回答》的編輯工作。1941年接辦《西方》雜誌,改改名為《匈牙利之星》,至1944年4月。德軍占領匈牙利期間,他逃往邊遠地區。1945年解放後曾以民族農民黨黨員身份先後任國民議會代表和國會代表。1947~1948年任復刊後的《回答》雜志主編。1945~1951年任作傢協會主席團成員。曾三次獲得科蘇特國傢獎金。

  伊葉什的第一部詩集《沉重的土地》(1928)通過對童年時代的回憶,反映農民的痛苦生活。散文《草原上的人們》(1936)和長詩《三個老頭》(1931)描寫草原上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和對新世界的向往。敘事詩《青春》寫無產階級革命失敗後作者流亡國外的經歷。《裴多菲傳》(1936)敘述瞭裴多菲的一生。詩集《廢墟上的秩序》(1937)表達詩人忠於人民的感情。小說《早春》(1941)和《匈奴人在巴黎》(1943)描寫1919年革命,作者與同代人在20世紀20年代的國外流亡生活。伊葉什40年代開始創作劇本,最初發表民間劇,如《針眼》(1944)、《哲學傢》(1948)等。後來以創作歷史劇為主,如《奧若拉村的榜樣》(1952)、《火炬》(1953)、《多熱·哲爾吉》(1956)、《小溪上的磨坊》(1960)、《弄臣》(1963)、《兄弟》(1972)等,大都取材於1849年的獨立戰爭、15世紀的農民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50年代的政治生活。此外,他還發表過諷刺喜劇《樹上的智者》(1970)、《草原上的舞會》(1972)等。戰後發表的詩有《犁鏵在前進》(1947)、《兩隻手》(1949)、《握手》(1956)、《新詩集》(1961)、《偏帆》(1965)、《特別遺囑》(1977)等。散文作品有《別墅中的午餐》(1962)、《在冥神之船上》(1969)、《比阿特麗斯的侍童們》(1978)等。

  在文學研究方面,曾發表過關於V.雨果、莫裡哀、P.艾呂雅和中國詩歌的文章,翻譯過艾呂雅、L.阿拉貢等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