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烏爾都語、波斯語詩人,哲學傢。生於旁遮普省錫亞爾科特一商人傢庭,卒於拉合爾。1899年獲旁遮普大學文科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1905年赴英國和歐洲學習。1908年獲德國慕尼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和英國劍橋大學哲學榮譽博士學位。同年取得英國律師執照,回國加入拉合爾律師協會。1926~1929年當選為旁遮普省議會議員。1930年當選為全印穆斯林聯盟阿拉哈巴德年會的大會主席,會上首次提出建立巴基斯坦的政治主張,闡述瞭立國理論,被後人尊為巴基斯坦精神國父。巴基斯坦建建國後,將他的誕辰日定為伊克巴爾日。1931年和1932年兩度作為穆斯林聯盟的代表,出席英印圓桌會議。逝世後葬於拉合爾皇傢大清真寺院門側。

  伊克巴爾生活在世界各被壓迫民族奮起抗爭的年代,以詩歌形式力圖將現代哲學思想與伊斯蘭教思想結合,以適應政治鬥爭的需要。他的10部詩集是尋求人生真諦的旅程。第一部《駝隊的鈴聲》(1924)是早期思想的集中體現,基本主題是愛國主義,沿襲穆斯林啟蒙運動的傳統,表達殖民統治下人民的心聲。詩集題名寓意用領頭駝的深沉鈴聲為穆斯林駝隊指引方向。此後,詩人改用波斯語接連發表6部詩集。《自我的秘密》(1915)和《無我的奧秘》(1918)是詩人伊斯蘭哲學思想表述的代表作。“自我”是個人生命,“無我”是民族的自我,“完人”是人生最高境界,用伊斯蘭教義制約個人,是伊斯蘭精神和道德的人格化。《東方信息》(1923)是回應歌德的《西東合集》,表達對時代和歷史的觀察和思考。《波斯雅歌》(1921)是哲理詩集。《永生篇》(1932)模仿但丁《神曲》的《天堂篇》,期待穆斯林一代新人繼承傳統,遵守教義。《啊,東方民族,我們應做些什麼!》借波斯蘇非主義大師魯米喚醒沉睡的臣民,表達伊斯蘭的政治要求和社會理想。1932年後,恢復用烏爾都語寫作。詩集《傑伯列爾的羽翼》(1935)批判西方資產階級文明,洋溢著戰鬥激情。《格利姆的一擊》(1936,意譯《摩西之劍》)分別就東西方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婦女、文藝、宗教等問題闡述觀點。晚年的詩歌編入《漢志的贈禮》(1938),包括烏爾都語和波斯語詩歌,哲理味更濃。他的詩歌與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反映瞭穆斯林要求民族振興的願望,獲得“新時代詩歌的中流砥柱”的美譽。中譯本有《伊克巴爾詩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