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後期主管鹽、鐵、茶專賣及徵稅的使職。鹽指食鹽的生產及專賣;鐵泛指礦冶(包括銀、銅、鐵、錫等)的徵稅;茶在唐代被認為是山澤之利,故其徵稅亦由鹽鐵使主管。鹽鐵使後與轉運使合為一職,稱鹽鐵轉運使。

  唐初不重鹽利,玄宗開元年間(713~741)設置鹽屯,按定額徵稅。鹽屯由地方官管理。安史之亂起,軍需浩繁,肅宗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以度支郎中兼禦史中丞為諸道鹽鐵使,這是鹽鐵置使之始。第五琦立鹽鹽鐵法,從此,征稅變為專賣,政府收入大增,上元元年(760),劉晏繼為鹽鐵使,又改進專賣制度。使鹽利為唐朝除兩稅外的最大收入。寶應元年(762),劉晏為鹽鐵使時又兼任轉運使,以鹽利為漕運經費,使二者密切結合。自劉晏以後,二使常由一人兼任,於是鹽鐵使與轉運使變為一職。

  礦冶在唐初由少府管理,銅、鐵任人開采,但須向官府納稅。開元十五年(727),初征銀錫稅。德宗(780~805)時,礦冶征稅權收歸中央,由鹽鐵使專掌。唐代礦冶稅收不多,每年全國不過7萬緡,不敵一縣之茶稅。由於鹽鐵使主管礦冶,故有時也兼管鑄錢,或兼領鑄錢使。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始征茶稅。貞元九年(793)鹽鐵使張滂奏立稅茶法,在各地茶山及其附近的要道路口征稅,每年得錢40萬緡。文宗大和九年(835),宰相王涯自兼鹽鐵使,行榷茶法,置榷茶使,亦由自己兼領。此法招致人民極大怨憤。令狐楚繼為榷茶使後,乃奏罷榷茶,仍由鹽鐵使主管,實行產地收稅辦法,由政府所承認的茶商轉運販賣而禁止私人販運。

  鹽鐵使為財經要職,常以重臣領使,或由宰相兼任。後來,鹽鐵使與轉運使合為一職,其下屬機構亦皆合並。唐代後期,鹽鐵使與度支、戶部二使合稱三司,至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遂合並為一職,稱三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