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劇作傢。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北京,卒於北京。出身書香世傢,深受文藝薰陶。自幼酷愛戲劇,學生時期曾長期觀看富連成班的演出,結交演員朋友。1935年入北平中法大學文學院,同年開始在報刊發表小說、散文。1937年任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秘書,抗日戰爭時期隨校內遷四川,講授《中國戲劇史》等。1937年,他以東北抗日義勇軍事蹟創作瞭第一部話劇《鳳凰城》,從此走上戲劇創作道路。1940年寫成歷史劇《正氣歌》,熱烈歌頌頌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借以抨擊抗日陣營中的投降派。該劇結構妥帖,人物真實,顯露瞭作者的藝術才華。在抗戰後方、淪陷區上海演出時反響強烈。

  1941年,吳祖光離開劇校到重慶,任中央青年劇社編導委員。1942年完成他的代表作《風雪夜歸人》。該劇賦予梨園弟子和豪門寵妾相戀的陳舊題材以新意。通過男女主人公魏蓮生和玉春追求“人應當把自己當人”的理想隕滅的悲劇,揭示出人世間真正的高貴與卑賤。劇本不僅含有深刻的人生啟迪意義的主題,而且在藝術上富有雋永的浪漫主義詩情,被譽為五四運動以來優秀劇作之一,演出引起熱烈的反響,一度被國民黨當局禁演。此後創作瞭神話劇《牛郎織女》(1942)、歷史劇《林沖夜奔》(1943),以及寫淪陷區北平一群青年學生命運故事的《少年遊》(1944)。1944年任重慶《新民晚報》副刊主編期間,撰寫瞭大量抨擊蔣介石政權的文章。抗戰勝利後到上海,主編《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並與丁聰合辦《清明》雜志。這一時期創作瞭《捉鬼傳》(1946)、《嫦娥奔月》(1947)兩劇。前者取鐘馗傳說,以嬉笑怒罵的筆觸,嘲諷國民黨統治下醜惡的社會世相;後者以後羿和嫦娥的神話故事,表現瞭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的激憤。後在國民黨當局的威脅下,於1947年離滬去香港,先後任大中華影業公司、永華影業公司編導。

  1949年10月,吳祖光回到北京任中央電影局編導,先後導演瞭《紅旗歌》等8部電影。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遣送北大荒。1960年回北京任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劇團編劇。這一時期除編寫反映公安戰線事跡的話劇《咫尺天涯》(1964)外,主要編寫戲曲劇本。作品有《武則天》、《三關宴》、《鳳求凰》等,以京劇《三打陶三春》最具創造性,影響也最大。“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筆。1978年起任文化部藝術局藝術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戲劇傢協會副主席。1978年創作瞭他最後一部話劇《闖江湖》。劇本描寫1949年以前戲曲藝人的悲慘生活和走向覺醒的歷程。悲劇中又帶有喜劇色彩,兩種因素互相烘托,使戲的進展豐富多姿,具有生活實感。劇中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刻畫得準確細致。

  吳祖光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在抗日戰爭洪流裡成長起來的劇作傢。一生共創作、改編各類劇本40餘部。他的劇作題材廣闊,包括現代、歷史和神話傳說;作品情節引人入勝,結構新穎,沖突強烈;語言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自然流暢又蘊涵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