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詩人。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力學,富文藻,文明、中和間即享盛名。龍紀元年(889)登進士第。隨韋昭度出討西川,為掌書記。累遷侍禦史。乾寧二年(895),貶官寓荊南。次年冬,召為左補闕。以禮部郎中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天複元年(901),昭宗復位,以撰詔敏捷精當,擢為戶部侍郎。其年終,朱全忠犯京師,融扈從不及,流寓閿鄉。三年,召為翰林學士,遷承旨學士,卒。

  吳融詩文兼擅,擅擅長行楷。與韓儉、貫休、方幹等多交往唱酬。詩多紀遊題詠、送別酬和之作。個別詩如《彭門用兵後經訪路》、《華清宮》亦能寫戰亂現實,諷刺時政。然其詩多流連光景、艷情酬答,人評“靡麗有餘,而雅重不足”(《唐才子傳》)。部分詩“音節諧雅,猶有中唐之遺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如“吟處遠峰橫落照,定中黃葉下青苔”(《酬僧》)、“闌珊半局和微醉,花落中庭樹影移”(《山居即事四首》)等句,意境較渾融疏淡。其詩最大特色,還在於將溫李的縟麗溫黁引向淒清的一路,如“不必繁弦不必歌,靜中相對更情多”(《紅白牡丹》)、“幾樹好花閑白晝,滿庭荒草易黃昏”(《廢宅》)等。其七律《金橋感事》,氣格沉雄,音節洪亮,是難得的佳篇。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吳融詩集》4卷、《制誥》1卷。今有明汲古閣刊本《唐英歌詩》3卷。事跡見《新唐書》本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校箋》。